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陶行知协办《教育阵地》

2025年06月25日 14:24  |  作者:周星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46年5月18日,上海《文汇报》副刊《教育阵地》正式创刊。这份周刊由上海市中等教育研究会主办,一直办到1947年2月21日,共出了38期。它的创刊和发展,得到了陶行知的指导和支持。刊头那四个有力的大字“教育阵地”,正是陶行知题写的。

创刊仅一周后,《教育阵地》第2期便刊出陶行知《民主教育》一文,其中“人民第一”“天下为公”的主张如春雷初响。他更提出了教师须“向学生学习”“向老百姓学习”,这个观点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固有模式。

一个月后,在6月30日的第7期上,陶行知又发表了《走向殖民地》一文。他痛陈时弊,揭露中国正滑向殖民地的深渊,并发出了锥心之问:若国家倾覆沦为殖民地,纵使我辈教师抱牺牲精神、饿着肚子为后一代呕心沥血,将孩子们培养成“中国的小主人”,又有何意义?到头来不过“一生白费心血,整个失败,全军覆没”。他继而将根源归结于“反民主好战分子想借外援,以取得在内战中之优势”。因此,他大声疾呼:“根本救国之道,还是要停止内战,实现民主。只有永远停止内战、真正实现民主,才能免于殖民地之厄运。”

这一期《教育周刊》还刊登了他的题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这20余字,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他“人民至上”和“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1946年8月2日,《教育阵地》第11期刊出了陶行知题词《学者有其校》:“研究人民的学问,为人民的幸福而教导;要达到文化为公,学者有其校。”这是他心系平民教育、追求教育公平的生动写照。令人痛惜的是,就在这一年的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逝世。这篇题词成了他珍贵的遗墨。(周星)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