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天津市政协:推动“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发展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将加快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投入—产出绩效分析,精准分析天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现状,明确投入重点,并根据绩效分析结论,适时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评价机制和贷款贴息政策,进一步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构建政府引导、金融倾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对市政协建议高度重视,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管保险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党的二十大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天津市政协围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履职。各民主党派市委会也成立调研组,积极为全市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言献策。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了解到,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建成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80%以上。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且具有不确定性,主要以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为来源,资金缺口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能力不强,缺少投资意愿。
“做好方案设计、创新融资模式、强化工作联动,加强政策保障。”在调研组看来,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整体谋划布局,把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统筹考虑,探索符合天津实际的项目建设方案和融资方案。
“建后管护机制亟待健全,导致一些农田水利设施不能如期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缩短了使用寿命;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环节,建后管护资金处于缺位状态;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农民没有足够动力自觉进行维护,需要进一步明确管护主体。”民建市委会调研组认为,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管合一”,项目验收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承担建后管护主体责任,并建立长期评价体系,对于管理良好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建立市场化管护资金筹措机制,建议依托产权市场公开规模流转高标准农田,充分发现市场价值,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的流转差价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项资金用于后期管护。
令委员们欣喜的是,市政府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保险工作,推动形成“管护主体自筹﹢财政投入﹢保险”的管护保障模式,进一步强化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不断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来源,全面推行种养循环、用养结合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和保护性耕作,构建农田绿色生态系统,与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发展。
(本报记者 张原 李宁馨)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