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织密救助网络 共筑温情防线

——我国民政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

2025年06月26日 10:19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6月19日,我国迎来第13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今年以“织密救助网络,筑牢安全底线”为主题,各地救助机构通过举办公众开放日、救助政策宣讲、救助服务展示等形式,让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救助管理工作成效,共同营造关心关爱困难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救助服务对象正逐步由传统的流浪乞讨人员向临时遇困群体拓展延伸。

过去一年,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夏日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全年累计救助各类临时遇困人员70.9万人次,其中站外救助16.7万人次、站内救助54.2万人次,并成功帮助4051名走失人员回归家庭,切实织密了民生保障安全网。

开放日当天,北京市顺义区救助管理站再次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为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群众准备了包含防暑药品(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日用品(毛巾、扇子、雨伞)以及饮用水等物资的“清凉包”,满足其夏日基本生活所需。

“接下来直至9月中旬,我们将强化街面巡视力度,重点排查河道周边、桥梁涵洞、地下通道、街心公园等流浪和遇困人员可能露宿的区域,及时发现、劝导和救助,帮助他们安全度暑度汛。”顺义区救助管理站站长雒星博表示,站内配齐备足车辆、食物及防汛物资,落实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求助人员24小时接待服务。

各地救助管理站也借开放日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发现露宿街头的困难群众时,请伸出援手,协助报警或指引其到救助站获得帮助。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随着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各地救助管理机构服务内容持续深化。除保障基本食宿需求外,已拓展形成“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通过专业社工团队为受助对象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法律咨询援助、职业技能培训等精准帮扶,并积极衔接社会救助、残疾人补贴等民生保障政策,切实提升救助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在服务内容持续丰富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救助管理区域一体化模式,通过资源统筹和机制创新推进救助管理机构优化提质,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应急性、过渡性、便利性庇护服务。如浙江杭州“救助急先锋”通过专业人员下沉充实基层力量,山东济南“泉城避风港”依托前置网点实现救助服务前移。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走失事件频发。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密切协作,通过人脸识别和DNA比对等技术提升寻亲工作效率。同时,各地积极构建智慧救助体系,整合无人机巡航、AI智能识别、远程医疗等数字化技术,打造更高效的走失人员搜救网络。

“这些创新举措在提升救助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服务样板,促使救助工作从简单的生活保障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深化科技在救助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优化指挥调度、线索发现、街面巡查、身份识别等全流程服务,实现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主动发现、及时干预、精准帮扶,让救助服务更有温度、更显成效。(本报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