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宁波市政协: 优化服务护航企业“出海”
“过去跨境资金调度方式少,手续多,耗时耗力。如今通过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不仅收付方式多了,办理时间还能缩短大半,大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不久前,宁波地区首笔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成功落地,宁波市政协经济委的委员们颇为感慨。
宁波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期间,经济委提交了《关于优化服务 培育跨国企业的建议》的集体提案,提出宁波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战略规划缺位、政策抓手不足、专业服务薄弱3大痛点。
“很多境内民营企业在境外缺乏信用基础,常常面临贷款难、利率高、额度少、周期短等困境。”市政协委员张建国告诉记者,向国内银行贷款,一方面因资产在境外无法进行抵押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境内母公司对境外子公司的融资性担保控制较严,难以满足民企用汇需求。
市政协委员郭永松则坦言,民营跨国企业申请商业银行贷款、利用海外资产担保、实施“外保内贷”融资难以有效落实。
一年时间,政协智慧被陆续转化为具体政策。在出台的《宁波市走出去扶持资金实施办法》中,对“跨国经营20强”企业在原有补助基础上额外上浮20%,真金白银降低企业出海成本。
在破解金融堵点上,宁波市积极落实提案中“探索开展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和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的建议。目前已有3家大型跨国集团开展试点,实现资金池内跨境收支23.6亿美元,为企业节省财务成本约3400万美元。
同时,宁波不断做强“甬企走出去服务联盟”,整合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线上“商法通”平台,提供海损理算、商事调解等全链条法律服务,回应委员对“做优市场服务”的期待。
在夯实风险屏障上,严格执行境外投资备案(核准)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引导企业合规经营、规避风险。
在促进企业“走出去”方面也收获累累硕果。针对“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具体建议,百隆(越南)纺织园区、印尼OBI产业园等省市境外经贸合作区蓬勃发展,成为宁波企业布局全球产业链的“桥头堡”。依托中东欧博览会等平台,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交流,精准对接海外机遇。
“从战略指引到金融活水,从专业服务到风险护航,宁波正编织一张越来越密的对外投资服务保障网。”市政协经济委负责人表示,“提案建议的逐项落地,见证了政协建言资政与党政部门狠抓落实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了宁波企业搏击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据了解,2024年全年,宁波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448家,比上年增长27.6%;全年对外投资备案额59.5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一批本土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资源开发、绿地投资等途径,跨国经营能力大幅提升,公司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通讯员 俞知博 本报记者 鲍蔓华)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