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头条 聚焦 要闻 热点 政在协商 统战之声 委员建言 市县政协 台港澳侨 委员故事

首页>人民政协报·福建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要闻

破解“创新三问”

——福建省政协聚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2025年06月27日 09:56  |  作者:本报记者 王惠兵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大海中强劲涌动的一股新浪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己内酰胺、不锈钢、钨钼等产量世界第一,动力电池、显示器、珠光材料等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放眼八闽大地,劳动人民的每一滴汗水、工厂车间的每一声轰鸣、科研院所的每一项成果,共同折射出福建全省牢记嘱托、奋勇争先的创新活力。

“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众多的企业创新联合体,如何走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6月13日,福建省政协2025年度首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上百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同心共答创新“三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当下、影响长远、关乎全局。”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掷地有声地说。

一问如何高效转化?

畅通从“书架”走向“货架”的科创路

从0到1的跨越,需要多少年?

在福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时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短”。

全球最大26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历时6年成功下线、全球首条大功率LED芯片智能产线历时3年落地、全球首个兼备1000km续航以及4C超充特性的磷酸铁锂电池历时8个月发布……近年来,福建聚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勇闯新路,加强“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一大批科创成果惊艳“出圈”。

“中试是解决科研成果可不可产、好不好用的关键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谢素原建议,要聚焦关键共性问题,以全省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矩阵为契机,大力推动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针对高风险、大资金需求的共性技术中试项目,引入更多“耐心资本”长期助力转化落地。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从“书架”走向“货架”: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字号”研发机构、省实验室等一批高质量创新载体落子布局,稀土永磁、光伏技术、硬质合金等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全球先进、国内领先。

“建议全省联合大院大所共建高端研发机构,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的转换效能,并重点构建功能性支撑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为投资体系提供专业化保障支撑。”省政协常委、福州大学副校长邱挺说道。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会主委王长平赞同之余,希望全省加强平台统筹规划,在省大型科研设施仪器管理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快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汇总设备清单和测试能力,推动服务资源和仪器信息互联互通。

二问如何融合聚变?

打通“四链”融合发展的难点堵点

科技创新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成本高,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两座“大山”。

当前,全省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05家。

今年新春刚过,福建即以现场会部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举办对接活动超百场。全省县级行政单位已梳理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通过精准“画像”、分类施策,打通“四链”融合发展的难点堵点,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正不断提升。

未来,如何锚定实业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科技产业融合聚变?在省政协常委、省总商会副会长景浓看来,应以“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助力民营经济产业创新,特别是加快打造智慧产业社区、建设产业创新联盟等,营造科技成果“吸聚—孵化—投资—转化”生态,促进产业创新。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陶以平提出,从数字赋能、集群培育、未来布局三大方向发力,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生态协同”的科技金融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速未来产业前沿布局。

省政协常委、国投智能(厦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滕达呼吁,聚焦高质量数据和高价值场景,扎实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从场景挖掘到技术突破的完整闭环,实现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问如何引育人才?

亟须破除深层次人才制度瓶颈

人才围绕产业转,产业依靠人才兴。

当前,福建全省推动产业创新和人才资源有效衔接,累计遴选支持省产业领军团队105个,引进“高精尖缺”人才200多名、落地高水平研发项目近150个。同时,推行以“揭榜挂帅”方式组建科技特派团服务县域重点产业链,2024年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2321名。

如何持续将顶尖人才“引进来”、潜力人才“育起来”、各类人才“聚拢来”?省政协副主席王光远代表课题组作主题发言时,针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留引困难等,提出加大“新赛道”高端人才引育力度、推广柔性引才用才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建议,引发与会人员共鸣。

“新质生产力需高素质青年人才支撑,亟须破除深层次制度瓶颈,释放跨界创新势能。”省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深有感触,建议要加快机制破冰,重构人才价值坐标系,通过差异化路径激活人才创新动能;要进行文化重塑,构建“敢闯敢创”新范式;要以生态赋能,打造雨林式支撑体系,培育产业创新主力军团。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一一听取与会人员发言后,省委副书记、省长赵龙充分肯定此次专题协商会的成效,现场要求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吸纳,抓好落实,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开拓创新、勇闯新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此次协商既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省政协深入开展“为闽协商、为民服务”专项活动的具体实践。滕佳材表示,要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积极投身省政协“建言‘十五五’规划委员话良策”等专项活动,面向所在界别和行业,开展政策宣传、解疑释惑,为助力全省打好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组合拳”,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先进制造业强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