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资讯
消费品安全再升级!新版风险管理国家标准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人民政协网6月27日电(赵浩言 记者 高志民)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传来好消息,全新修订的《消费品安全风险管理 第1部分:导则》(GB/T 28803.1—2025)正式批准发布,并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更新,犹如给消费品市场装上了更强大的“安全阀门”,将为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消费品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出了各种各样新奇的产品。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个性化定制商品层出不穷,消费场景也从传统的线下购物拓展到线上直播购物、智能家居体验等多个领域。然而,新技术和新场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消费品的安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过去单一的风险模式已被打破,新型的安全隐患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新版国家标准应运而生。
新版标准紧紧围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从三个关键方面强化了消费品安全风险管理要求。首先,新增“关注新产品”原则。如今,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们在给产品带来创新的同时,也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安全风险。新标准明确要求,企业要对这些新兴技术、材料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进行动态识别与评估。例如,一款新推出的智能儿童玩具,可能因为内置的人工智能算法存在漏洞,导致儿童在使用过程中接触到不良信息;又或是采用的新型材料,可能在特定环境下释放有害物质。通过这一原则,企业能够提前预判风险,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扩充“危害源类别”内容。新标准系统梳理了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各类危害源,为企业全面识别潜在安全隐患提供了详细的参考。除了常见的物理伤害、化学危害外,还充分考虑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这就好比为企业配备了一把精准的“安全探测仪”,帮助企业更全面、细致地排查产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制定分级防控措施,确保每一个可能威胁消费者安全的因素都能得到有效管控。
最后,强化“监督和改进”机制。新标准规范了风险管理记录的核心要素,细化了评估与监测指标体系。这意味着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中,需要更加严谨、规范地记录每一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估措施的有效性。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风险管理措施真正落地见效,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这一机制就像一个“安全守护闭环”,持续为消费品的安全性能升级保驾护航。
《消费品安全风险管理 第1部分:导则》(GB/T 28803.1—2025)确立了消费品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框架与通用准则,为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等相关方开展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未来,随着这一标准的正式实施,消费者在购买各类消费品时将更加放心,企业也将在规范的引导下,不断提升产品的安全质量,推动整个消费品产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让新技术、新产品真正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助力,而不是安全隐患的源头。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