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走,去中国扫货!”

——聚焦“中国购”新潮流

2025年06月27日 15:1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跨国扫货之旅第一站,必须是义乌!”“谁懂啊?在中国买东西根本停不下来,下次要带十个行李箱。”“走,去中国扫货!”……近期,海内外社交平台被外国游客分享的来华旅游购物动态频频刷屏。从繁华都市到特色小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外国游客穿梭的身影,他们拉着装满中国商品的行李箱,兴致勃勃地分享着在中国的新奇体验,“中国游”热度持续攀升,“中国购”更是成为新潮流。

打造无障碍跨境消费新体验

这股热潮背后,离不开我国在扩大免签国家范围、提高入境游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的持续发力。截至目前,适用单方面免签政策来华国家已增至47个,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覆盖范围也扩展至55国。同时,“即买即退”政策也正试点推广。这些政策红利正有效转化为消费活力,为扩大入境消费提供坚实支撑。数据显示,今年1—4月,北京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翻一番,上海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1.6%,四川今年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03%。

政策是点燃“中国购”热潮的关键火种。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分析,免签政策大幅降低了入境的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商务采购、自由行客群,释放了“说走就走”的潜力,扩大了潜在客源池。配套的支付、通关等便利化措施则改善了入境“第一印象”,提升了整体体验好感度,为“愿意来、愿意买”提供了基础支撑。而“即买即退”政策更是极大增强了高价值商品购买的吸引力,提升了购物转化率和客单价,是“中国购”从“有”到“火”的加速器。

“这些政策组合拳,释放了巨大的积极信号。尤其是‘即买即退’政策直击痛点,消除了游客对退税流程繁琐、等待时间长的顾虑。”河北省政协委员、沧州市政协常委冯月亮建议,持续扩大“即买即退”覆盖面与服务点,特别是将深受境外游客喜爱的新国货品牌店、设计师店、特色产业带市场的核心商户纳入;在重点商圈、机场、大型展会增设便捷的退税服务点,简化手续,提升效率,缩短排队等待时间。此外,他还建议进一步简化移动支付对外籍人士的绑定和使用流程,探索更多元化的支付解决方案。

从旅游购物到深入产业带“源头进货”

“在中国,不仅能买到高性价比的商品,还能发现许多创新产品,这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来自德国的采购商马克斯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完成了一笔智能穿戴设备的订单后如是说。

李志起分析称,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购”不只是简单的旅游购物,它已经形成了“政策红利—供应链优势—文化认同”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许多海外中小商家、电商创业者将中国视为全球供应链核心节点,专程前来寻找源头好货与新品爆款,其采购范围涵盖传统丝绸、茶叶、工艺品,以及国潮设计、智能家居、新能源配件、美妆个护、健康食品等全品类。

冯月亮进一步指出,境外中小商家和专业买家正被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和源头货源所吸引。他们不再满足于终端零售,而是直接深入产业带,采购兼具独特性与价格竞争力的源头商品,角色正从“消费者”向“采购商”和“价值发现者”转变。这标志着海外市场对中国的认知正从“价格洼地”转向“价值高地”和“创新源头”,消费行为也从浅层的“旅游购物”升级为深度的“价值发现”与“商业链接”。

“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旅游市场格局中地位的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外国游客在华的购物清单已从丝绸、工艺品等传统商品,扩展到手机、无人机、新能源装备等现代工业品及日用轻工业品。“这说明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品,已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的认知也更加丰富、时尚,更具有现代化气息。”

与此同时,文化体验消费也成为新增长点。汉服体验、茶艺工坊、非遗手作等沉浸式消费场景深受海外游客青睐。

在北京前门的“沉浸式汉服体验馆”,来自法国的游客艾米丽正在和同伴们挑选汉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很多博主推荐来这里体验,我们特意预留了一天时间。”艾米丽告诉记者,“不仅买了三套汉服,还预约了专业妆造和摄影服务,总花费不到巴黎同类服务的1/3。”

冯月亮表示,“Z世代游客通过社交媒体‘种草’,不仅购买商品,更深度参与中国文化消费,这背后是中国供应链升级与文化自信的双重驱动。”

“买走商品,带走文化”

在苏州平江路的丝绸店里,来自意大利的时尚博主Giulia正举着手机向粉丝直播展示她刚购买的苏绣披肩。“看这些栩栩如生的双面绣牡丹,绣娘告诉我,每一朵花需要15天手工完成,针脚藏着的都是江南的温柔。”

旅游购物是文化传播最自然、最有效的场景之一。当海外游客拉着装满中国商品的行李箱离开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个个具象化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藏在非遗刺绣的针脚里,躲在国潮设计的线条中,它们正随着消费行为跨越国界,成为文化对话的鲜活媒介。

在李志起看来,旅游购物之所以能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载体,关键在于实现文化与商品、体验的深度融合,达成“买走商品,带走文化”的境界。他进一步建议,首先,在产品设计、包装、说明中深度融入文化内涵,阐释纹样寓意、工艺渊源、设计理念背后的中国哲学。其次,打造“可购物的文化体验”,通过陈设、互动装置、短视频、工匠现场展示等方式,将购物场所本身打造成微缩的文化体验空间,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自然浸染中国文化。最后,推动“创作者交流”,邀请海外设计师、买手、KOL走进中国产业带、非遗传承地、国潮品牌工作室,通过联名设计产生更深层的文化共鸣。

“一件商品就是一个文化故事的载体。”冯月亮强调,要将文化内涵深度融入购物体验,以实现“商品即媒介,购物即体验,消费即认同”的目标。一方面,深挖商品文化附加值,在产品中巧妙融入非遗工艺、传统美学、哲学思想等元素,展现当代中国的创新活力与地域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创新线上线下体验,例如通过扫码获取商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短视频,打造“可带走的中国记忆”。通过赋予商品丰富的文化叙事、创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我们要让境外游客购买的每一件中国商品,都成为一份独特的“中国文化记忆包”。当他们使用、分享这些商品时,也是在传播他们理解和认同的中国文化价值。

这种以商品为媒介、以体验为载体、以认同为目标的文化传播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从丝绸茶具到智能穿戴设备,从传统工艺品到新国潮设计,每一件走出国门的中国商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着文明对话的使命。这不仅是商业价值的提升,更是文化软实力的彰显。(记者 马嘉悦 廖昕朔)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