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资讯
机器人“上岗”:精准作业守护质量安全
人民政协网遵义6月27日电 6月27日,遵义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现场观摩暨“安全生产月”现场会,一套“科技赋能+制度护航”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参会的住建系统代表、企业负责人等400余人呈现了一场“科技筑盾、安全为基”的生动实践。
“传统测量需要5分钟,它30秒就能搞定,精度达到毫米级。”走进A区制酒车间,中铁城建技术员小李操作的智能机器人正对墙面进行扫描。“滴”声过后,屏幕立即显示“偏差0.8mm”的检测结果。据项目技术负责人杜可介绍,该机器人已累计完成2.3万次检测,数据自动上传至智慧平台,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档案,彻底告别了人工记录易出错、难追溯的痛点。
不远处,喷涂机器人正“横行”作业。它能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将涂料厚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较人工喷涂效率提升4倍,涂料利用率提高25%。“以前人工喷涂全凭经验,现在机器人‘出手’,墙面均匀度、一致性大幅提升,连业主都夸‘像用尺子量过一样’。”现场工人的感慨,道出了智能设备对工程质量的硬核保障。
数字“大脑”:全链条管控织密安全网络
在项目指挥中心的“157智慧工地平台”大屏前,施工进度、设备状态、人员定位等数据实时跳动,仿佛为工地安装了“智能神经中枢”。当系统监测到工人未系安全带或进入危险区域时,智能安全帽立即发出声光报警——上个月,就有工人因帽子持续报警而主动规范佩戴装备。
“我们的安全管理从‘事后追责’转向了‘事前预防’。”项目安监部部长梁宗锦介绍,平台接入了上千个监测点位,覆盖高支模、深基坑、群塔作业等
日常管理中,项目更将“穿透式管理”落到实处:从项目领导小组到实施小组,责任细化到岗、到人;设立安全隐患上报二维码平台,实现“发现-上报-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每日开展“日查周报”,项目经理每周带队安全大检查,每月召开安全生产分析会,针对突出问题举一反三,真正实现“隐患发现在早、
VR“实训”:安全意识入脑更入心
在安全体验区,工人们排队“体验”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20余种事故场景。刚摘下VR设备的钢筋工王师傅仍心有余悸:“风在耳边呼啸,坠落时腿都软了!这比看10遍安全手册都管用。”数据显示,采用VR培训后,工人安全规范操作率从70%提升至98%,“以前总觉得‘事故离我很远’,现在身临其境才明白,安全绳就是‘救命绳’。”
除了科技赋能,项目还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安全文化:设置“积分超市”,工人通过参与安全学习、排查隐患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打造“安全反思屋”,通过播放真实事故视频、剖析违规操作案例,让“安全红线”入脑入心;建立“五个责任体系”,项目管理人员与30名员工签订安全责任书,1386名作业人员签署个人安全承诺书,将责任层层压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
“这些‘黑科技’不是花架子,而是真真切切解决了施工痛点。”中铁城建二公司六项目部负责人潘杰表示,通过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度应用与精细化安全管理的有机结合,项目实现了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施工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从机器人“精准作业”到数字平台“全局掌控”,从VR“沉浸式培训”到制度“穿透式管理”,中铁城建以茅台项目为样板,用科技的“硬实力”与管理的“软实力”共同筑牢安全防线,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安全”新范式。正如观摩会上一位住建系统代表所言:“这里的每一项创新,都是对‘人民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的生动诠释。”(黄廷茹)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