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民建
为银发浪潮筑起“温暖防线”
——民建中央建言推动解决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难题
清晨7点,当阳光透过纱窗照亮床头,北京市朝阳区双桥路社区82岁的居民周爷爷按下枕边的智能呼叫器。几分钟后,身着制服的护理员带着电子血压仪和护理包推门而入,为这位失能老人测量血压、更换尿管,并通过手机App上传数据。
这一看似普通的场景,正是民建中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推动解决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难题的提案》相关内容的生动缩影。这一提案直击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这一“刚需中的刚需”群体,勾勒出破解养老困局的路线图。
精准机制触达真实需求
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或因年龄增长机能衰退,或因疾病缠身失去自理能力,面临着“生活难自理、照护成本高、资源对接难”的现实困境。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
与低龄、健康老人满足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社会参与等综合性需求、注重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感不同,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如同“双轨列车”:一侧是协助穿衣、喂饭等基础生活照料,另一侧是鼻饲管更换、康复训练等专业医疗护理。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样的需求往往令人难以招架。
在山东济南历下区的老式居民楼里,58岁的李女士正对着手机日历发愁。屏幕上,照顾89岁失能老人的排班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红色标记的是她负责的时段,蓝色和绿色分别属于大哥和小妹两家。自从家里老人因脑梗卧床后,兄妹三人约定每十天轮换一次。但现实远比计划复杂得多。
每天清晨5点半,李女士就得从自己家出发,赶在6点前到达老人住处。她先帮老人翻身、擦拭身体,喂饭。忙完这些,她又得马不停蹄地赶去女儿家,给上小学的外孙准备早餐并送到学校。“上周三小妹说临时出差,非要把班甩给我。”李女士揉着酸胀的肩膀,语气里满是疲惫,“可那天我要陪外孙开家长会,打电话跟大哥商量,他说自己也要上班,根本抽不出身。三个人在家庭群里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只能我硬着头皮两头跑。”
李女士的经历反映出不少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多重照护困境。参与了民建中央相关调研的民建中央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石松表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显著特征是“医养结合”。生活照料一般由养老护理员提供;医疗照护包括护理、康复、心理慰籍、临终关怀等服务,一般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来提供。“可见,对于这些老人的照护目标是维持其基本生活能力、延缓功能退化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家庭照护负担。”黄石松说,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不是简单的“养老”,而是涉及医疗、护理、心理、社会支持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传统养老服务的单一框架。
民建中央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失能老人得不到及时照护,有的则面临重复评估。因此,在提案中,民建中央认为应该重视“精准评估”,并提出应加快建立口径一致的老年人综合评估制度。如加强评估监管,强化民政、卫健、医保、统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老年人统计分类,从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养老方式等维度建立分类统计;建立多部门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建立综合分析和预警机制,科学引导,积极应对。
“比如,对于因脑中风导致半失能的老人,系统将根据他的康复进度,自动将服务从‘医疗护理为主’调整为‘生活照料﹢康复训练’。”黄石松提到,通过跨部门数据互通,就像给照护服务装上了导航系统——轻度失能者优先获得社区日间照料,中度失能者纳入15分钟居家护理圈,重度失能者直接对接专业护理机构。
平衡市场与公益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养老机构内,养老护理员包打一切但有心无力,难以承担医疗照护责任;而在医疗卫生机构内,照护员大材小用,不愿意但又不得不从事更多琐碎的生活照料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黄石松说。
针对医疗养老“两张皮”问题,民建中央提出构建以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康养服务网络。推动一、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嵌入式康复医院,将护理院、康复院建到居民“家门口”。“转型后的医院,楼下是康复大厅,楼上就是护理床位。在农村,‘两院一体’模式可以让乡镇卫生院与养老中心隔墙而建,老人在卫生院打完胰岛素,转眼就能在养老中心吃上午餐,从而避免以往‘看病要跑十里路’的困境。”黄石松说,这种“小病在社区、康复在基层、重症转医院”的分级照护模式,既能减轻大医院负担,又能降低老人往返奔波之苦。
调研组还发现,公立医院由于人员编制紧张、上门服务成本高、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原因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动力不足。为此,民建中央建议在人员编制、薪酬激励等方面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积极性;深化价格改革,给予康复院、护理院、老年护理中心、安宁疗护机构等一定的自主收费和定价权,对于短期内医保目录难以承担、但又是康复护理急需的服务项目,由患者按照公开、自愿、合理的价格承担。
针对“自主收费权可能引发涨价”的担忧,民建中央在提案中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定期公布市场相关价格信息,明确市场预期。“就像出租车有起步价,市场需要‘明码标价’的安全感。”黄石松打了个生动的比方。
让照护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据黄石松介绍,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已出台了带薪护理假制度,江苏省还鼓励各级民政部门免费向家庭成员提供老人照护专业培训;浙江省宁波市依托社区专业机构为家庭成员提供短期“喘息服务”;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发展社区长期照护志愿服务,鼓励邻里互助式照护服务,发挥社区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重庆市万州区建立时间储蓄制度机制等,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扩大这些做法的示范效果,民建中央建议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强化基层社区责任。鼓励老年人相互照护,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免费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发展社区长期照护志愿服务,鼓励邻里互助式照护等;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和社会力量的补充性作用。“不能忽视老年人自身的作用,不能把老年人仅仅当成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要加大老年教育力度,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鼓励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照护,从源头上减少服务需求。”黄石松说。
在文明社会对“老有颐养”的庄严承诺下,民建中央的这件提案跳动着民生关怀的脉搏,把科技照护与政策设计相结合,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人文温度与力度,在老龄化浪潮中找到支点。(本报记者 奚冬琪 实习生 张博涵)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