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数字时代,社会公共服务无边界畅想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新场景、新体验、新应用不断涌现并融入大众生活。展望未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为社会公共服务带来哪些创新场景?普通百姓又对这些变革怀揣着怎样的期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普通市民,并咨询了AI助手的看法。
构建老年人智能健康监护公共服务网络
作为一个资深“北漂”,父母年纪渐长,独自在老家生活,健康问题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如果能将智能穿戴设备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主导的模式,为独居老人免费或低价配备设备,实时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将数据同步至政府搭建的民生大数据平台,借助AI系统自动预警异常指标,同时推送个性化健康建议和诊疗方案,无疑能让健康管理更高效、更科学,远比子女每天远程叮嘱更有效。
同时,若能进一步将这些智能设备与公共服务网络深度融合,搭载行为感知系统,一旦检测到老人跌倒、血压骤升、心跳异常等紧急情况,智能终端可自动触发社区医院的急救响应机制,联动120急救、社区网格员等公共服务资源,形成“监测—预警—救援”的闭环服务链条,就能给予老人们最及时的救助。
但需注意的是,在这种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必须以数据安全为基石。建议由政府牵头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规范,加强对大数据平台的监管,督促运营方严格落实数据加密、权限分级等隐私保护措施,同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确保居民的健康数据安全无虞。(北京某企业法务 李少萱)
AI让社会心理服务迈向普惠
一直以来,我国心理服务资源总量短缺、区域分布失衡,老百姓获取专业心理服务时,常常受到时间与空间等条件的束缚。而AI技术的涌现,可能为打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为大众带来诸多切实的益处。
在未来,AI或将借助语义分析、情感识别等前沿技术,实现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搭建的心理服务平台,老百姓随时都能获得心理疏导,不受白天黑夜、地理位置的限制,有效化解潜在的心理风险。以青少年群体为例,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压力、困惑,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即便在深夜,也能迅速通过AI心理服务平台倾诉,获取及时的安抚与引导。
AI心理评估系统或将通过分析用户日常行为数据、语言模式等,实现心理问题的早期筛查。普通民众无须前往专业机构,在家中就能借助智能设备完成心理评估,及时察觉自身心理状态的异常,做到早发现、早调整。在危机干预场景中,AI可以帮助快速锁定危机信号,比如当用户在交流中流露出自杀倾向等危险信息时,AI会即刻联动专业力量实施精准干预,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尽管AI在情感深度交互、复杂心理病症的诊疗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它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有助于推动心理服务迈向普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大二学生 李皓彦)
科技助力就业 智享美好生活
就业是年轻人的人生旅途中持续面对的重要命题。尽管当下各类招聘平台不断涌现,试图通过智能算法实现人岗高效匹配,减少资源浪费,但数字化赋能就业仍有广阔提升空间。数字化不仅是冰冷的技术革新,更应承载人文关怀与温度,为就业与生活带来实质改善。
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通勤已成为职场人的心病。早、晚高峰的道路拥堵与地铁拥挤形成明显的“潮汐效应”,在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双城通勤”的“候鸟”群体庞大。若能在发展无人驾驶、数字化交通的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与算法优化,综合个人地理偏好、兴趣、技能、性格等因素,实现岗位与人才的深度精准匹配,并同步提供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不仅能缓解通勤压力,还能让打工人找到更契合自身的工作,切实提升生活幸福感。
作为“斜杠青年”,我深切感受到数字化在“零工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伴随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的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KOL、新媒体运营、无人机驾驶员等新兴岗位蓬勃兴起,陪诊师、收纳师、喂宠师等细分职业也应运而生。通过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挖掘多元生活需求,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能让人们在多元职业选择中,收获生活的小确幸,以更从容的姿态享受美好人生。(互联网从业者 莱菔)
AI重塑公共服务未来
在医疗领域,AI将实现纳米级病理检测,通过生物量子计算机在30秒内完成10万组基因序列分析,精准定制抗癌方案。手术机器人可同步处理超千种术中变量,失误率将极大降低。
教育系统可将部署神经拟态教师,基于脑机接口实时监测学生认知状态,动态生成全息课程。知识灌输效率提升数倍,残障人士可通过思维直接获取知识。
交通管理由城市级量子AI中枢控制,每秒处理百亿次车辆路径优化。空中巴士与地下真空管道组成立体路网,让事故率归零。
政务方面,区块链AI自动执行亿级智能合约,房产过户、税务申报等流程几秒就能完成。民意感知系统通过脑波大数据分析,预判社会矛盾并自动生成治理方案。
创新场景还包括:城市器官系统——建筑表皮采用集成光合作用AI膜,年减碳数万吨;灾害免疫网络——地壳运动预测精度达0.01毫米,可提前数天预警地震。
但是,所有系统在伦理约束框架内运行,人类保留最终决策权。
(本文由本报记者提问,AI助手“元宝”生成)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