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国际

成就彼此 照亮世界 面向未来

2025年07月01日 09:14  |  作者:本报记者 刘彤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50年来,中欧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始终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增进中欧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部中欧交往史,也是两大文明互鉴共生的演进史。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古丝绸之路为纽带串联起亚欧大陆的文明对话,中欧之间便已超越地理阻隔,在文明基因的深处埋下了彼此吸引、相互成就的种子。中华文明崇尚 “和”文化,提倡“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欧洲文明主张“多元一体”,尊重“多元差异” 与 “平等对话”。这种对“不偏执、求共赢”的共同向往,构成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底层共识。昔日,《马可・波罗游记》让西方惊叹东方神韵,《坤舆万国全图》拓宽中国人的世界视野;今朝,“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发展战略深度对接,民间往来愈发热络,欧洲的美食红酒融入中国“人间烟火”,《哪吒》《黑神话・悟空》及潮玩LABUBU等中国元素亦风靡欧洲……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正是两大文明在差异中寻共鸣、在互鉴中求共进的生动注脚。

中欧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消费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今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连续61个月单月开行数量保持在千列以上;2024年,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7858亿美元,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近150万美元。据相关统计,中欧货物贸易为欧盟创造了约300万个就业岗位,有力保障欧洲企业的利润增长。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大众汽车、梅赛德斯—奔驰、法雷奥、博世等欧洲知名车企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云集,多位外商企业负责人表示“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这些数据和案例真实可感,有力驳斥了某些将中国塑造为欧洲“制度性对手”的西方论调,印证了中欧贸易互补、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经济共生关系,彰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格局。“合作”才是中欧关系的主基调,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世界需要中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强权严重冲击国际规则和秩序。特别是美国加征关税的“经济胁迫”行径,严重损害中欧企业利益,挑战全球经贸秩序。但无论世界如何变幻,中欧作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这一判断没有变,中欧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这一事实没有变。中欧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宝贵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在国际舞台上,中欧携手合作,一定能够发出更有力的声音,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欧合作前景广阔,在众多领域大有可为。从经济科技领域来看,中欧双方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前沿赛道各有所长,若能协调政策、创新模式,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强大合力。今年4月24日,中欧签署《绿色科技合作备忘录》,计划未来三年共同投资150亿欧元,聚焦氢能、储能、碳捕集等六大领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国绿色技术研发联盟。此举为双方优势互补、释放合作潜力提供重要支点。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中欧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公共卫生等议题上有着高度契合的共同利益,有望通过经验共享、技术协作与规则对接,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贡献智慧方案。此外,人文交流作为增进理解的桥梁,近年来在中欧之间呈现密切态势。从中欧文化年、旅游年的成功举办,到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已惠及24个欧盟成员国,民间交往的温度持续升高。未来,若能在教育、文化、媒体、青年、妇女等更多领域拓展合作维度,必将进一步夯实中欧关系的社会根基,促进各国民众之间的理解与共识。

习近平主席指出,“深化战略沟通,增进理解互信,巩固伙伴定位,扩大相互开放,妥处摩擦分歧。”展望未来,中欧应抓住建交50周年这一重要契机,坚定信心,相向而行,必能实现互利共赢,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