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港澳人物
“爱折腾”的澳门青年范定:
用体育画出浙澳融合新路径范定(中)邀请相关机构负责人来宁波调研运动场馆运营
宁波甬江TOD体育公园的绿茵场上,常能看到一位黝黑而阳光的男青年与朋友们一起踢球。休憩时,他一会儿用粤语与来自港澳的球友聊得津津有味,一会儿又与本地朋友以宁波话热情交流。
这个自称“宁波话讲得最好”的澳门人,正是范定,他用20多年的时间,从“随母返乡”的小小少年华丽转身为扎根宁波的“体育产业创业者”,更在浙澳两地架起了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
味蕾中,“第二故乡”越加清晰
“因为母亲是宁波人,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来宁波。”出生于澳门的范定对宁波的记忆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那时候,随母亲回宁波、上海探亲的他感到最为亲近的是咸鲜口味的宁波菜。“我不太会吃辣,因此我很喜欢宁波的家常菜,口味和澳门很像,都是靠海吃海。清蒸带鱼、雪菜黄鱼,既清淡又美味。”
1998年,13岁的范定正式跟着母亲从澳门迁居宁波。宁波老城区里热闹的烟火气,让他对这座城市充满新鲜感。在宁波,范定开启了从初中到大学的求学生涯,也埋下了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我父母相对传统和保守,在他们眼里生活稳定最为重要。”按父母规划,范定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入职企业、银行,端起了当时人们眼中的“金饭碗”。但他内心一直藏着一颗热爱体育的心——2014年,他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盘下位于江北城区内一老旧厂房的体育馆。
创业间,爱好拼就事业版图
盘下体育馆后,范定更有了出去“闯一闯”的想法。深思熟虑后,他瞒着父母辞去了银行稳定的工作,把对体育的热爱化为创业的原动力。“最初两年,我每天穿西装出门,其实是去给体育馆擦地板、发传单。”范定笑着回忆起创业初期的“伪装”。
至于为何选择体育场馆作为第一次创业的项目,范定说,这与其自身经历有关。早些年,范定曾在一次篮球赛中造成膝盖受伤。康复后,他更认识到专业运动场地对运动爱好者的重要性。在宁波工作生活时间长了,范定察觉到当地体育场馆建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遂决心投身于此。
范定接手的首个体育馆位置优势并不突出,当时,宁波市民对收费运动场地的接受度还较低,市场开拓难度极大。他依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场馆布局,创新性地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体育馆逐步打开市场,实现华丽蜕变,场馆日均客流量从开始的三四十人到一两百人,实现了成倍增长。
凭借这股子“爱折腾”的劲儿,2023年,范定主导运营的宁波倾城绿茵中心正式对外营业,这是由4个足球场、3块网球场、1个腰旗橄榄球场和300米田径跑道组成的综合体育运动场馆,其中还包括一个室内的气膜足球场。“选址在地铁站附近,交通便利,让运动像坐地铁一样方便。”
“现在,很多人慕名来我们这踢球,年龄跨度从七八岁的小学生,到50多岁的业余足球爱好者都有。”范定发现,这几年间,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开始关注起体育健身。“一方面是宁波的全民健身氛围越来越浓,另一方面,宁波的民间体育设施建设选择也更加丰富。”
“我们的室内八人制足球场在浙江省尚属首家。”范定向记者透露,足球场全年赛事排得满满当当,每年进行的足球比赛有1000余场,“即便是工作日的夜晚,场地也早早被预订一空。宁波的生活节奏比港澳更舒适些,体育设施的建设也更完善。”经常往返宁波与澳门的范定有了让宁波运动场馆模式走向澳门的想法。这阵子,他正忙着与澳门相关机构对接,邀请对方来宁波调研运动场馆的运营,推动甬澳港三地赛事联动,同时计划将气膜场馆模式引入澳门。“建造成本低、可移动复用,很适合澳门寸土寸金的现状。”
宁波体育创业者、宁波女婿、宁波乒协副主席……如今,范定在宁波有了更多的身份。带着这些头衔、带着对体育的热爱,他也谋定着自己下一个10年的商业版图,向着“做大做强”的目标前行。
“从跟着妈妈认祖归宗,到带着澳门朋友认识宁波,我这半辈子都在‘融入’与‘带动融入’中。”看着身后的足球场上,港澳青年与宁波球友正踢得酣畅淋漓,范定一脸满足。
(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吴天云)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