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主席论坛 委员说话 同心论坛 议事厅 政协网评 微言大义

首页>要论>大家谈

创新驱动发展农业向新而行

2025年07月01日 09:38  |  作者:李佳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种业创新中心、智慧农业示范园、旱区农业节水技术与装备田间展、乡村振兴示范村……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的参观考察团走进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新景象被清晰勾勒出来。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推进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驱动作用,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新图景。植物工厂42天的快速育种周期,整个生产过程仅需要4—5名工人;集装箱式植物工厂可以在高寒高海拔、沙漠戈壁及偏远海岛等非可耕地区正常生产;叶菜种植已实现全环节自动化生产,每天可采收6400棵生菜;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秉承“南鱼北养”理念,年产值约200万元,构建旱区渔业现代化设施养殖样板……这都体现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颠覆。从“靠天吃饭”到“智慧耕耘”,从“经验农业”到“数字农业”,充分彰显农业科技的澎湃活力,涌动着创新升级的强大动能。

模式创新拓展农业发展新路径。“全世界每7个苹果、每4个猕猴桃中就有1个产自陕西。”陕西目前已形成多个农业强县,瓜果育种为充实农民钱袋子发挥了显著作用。洛川苹果凭借地理标志闻名全国,富平柿饼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定边马铃薯以“一县一策”形成产业集群……种种案例无不证明农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生产环节。发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建设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从“各自为战”到“集合发力”,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才引领注入农业发展新活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农业人才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既能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也能在实验室中潜心研究。还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以大学为依托的农科推广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校外产学研基地29个;350个杨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遍布中国18个省区;1200万人次农技人员、50万名职业农民在杨凌接受培训……这些数据背后,是对农业人才重视程度的提升,更是对农业创新未来的长远投资,集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推广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人才教育培养格局已全面形成。

从智能设备到田间地头,科技、模式、人才创新如同三驾马车,驱动着农业不断向新而行,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