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教育强国建设委员说·聚焦联组会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吴为山:
教育强国建设委员说·聚焦联组会⑭|以美育化“美”人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本期我们邀请两位全国政协委员,他们从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视角,继续与读者一起关注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
——编者
吴为山带领孩子们共同参观“美润心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供图
我们都在天空下大地上度过自己的人生,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水中游鱼的快乐与天边浮云的悠闲,领悟到阶前青草的勃勃生机及窗外南山的蕴藉,体察到先贤的贫贱不移和英雄的威武不屈。因为敏锐的审美耳目、充沛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审美灵魂,需要培养和陶冶。而培养和陶冶的过程,即为美育。——吴为山
充分发挥美术馆育人价值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名单正式发布。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美润心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项目荣登榜单。项目通过展出基础美术教育教师征集作品、教材中的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以及“为新时代人物塑像”教师篇展览等方式,充分展现了基础教育领域美术教师的生动创作与深入育人实践,赢得近7万观众的观览与点赞。
“基础教育中的美,纯粹、质朴而真切。教师创作美的作品、教材中美的作品、最美教师塑像,三者汇聚在中国美术馆这座美的殿堂,用基础教育之美,滋润大众心田。”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吴为山在谈及项目组织理念时曾如是表示。
其实,类似的精彩美育活动,几乎每天都在中国美术馆上演。
为让孩子们在美术创作中,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激发孩子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自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以来,通过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的“我心中的绿水青山”青少年公共教育活动,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的百余所中小学、少年宫、福利院青少年创作的近500幅生动作品,此刻正在中国美术馆接受游客阅览。
……
自200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吴为山便一直将推动高质量美育实践视为肩上重任。从构思“以美育人”的理论框架,到推动美术馆美育品牌化建设,一场场浸润心灵的美育活动,充分展现着吴为山率领中国美术馆开展高质量美育实践的育人担当。“美术馆不应仅是艺术品的陈列空间,更应成为培育青年一代审美素养、厚植文化自信的精神殿堂。”吴为山语气笃定。
着力构建“大美育”体系
时间轴拨回2024年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吴为山以《推进全民美育、提升人口素质》为题递交了一件关于美育工作的提案,结合理论学习、美育实践和调研成果,他在提案中提出,要使规模巨大的人口成为实现现代化的资源,就要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升人口素质。而构建“大美育”的工作体系,正是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新一代国民精神素养的关键抓手。
该如何正确理解“大美育”?
“其本质上强调美育要超越传统艺术教育的范畴。且不仅仅要着眼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更在于强调通过形式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次次的美育实践,让吴为山坚信美育能够发挥不一样的综合育人效果。“我们经常讲要将美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因为美育不但会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对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以最终培养出真正‘美’的人。”
那么,又该如何构建“大美育”工作体系?
作为艺术创作者的吴为山,常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站在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哲学高度,吴为山解释道:“美育的本质是多元价值的和谐共生。”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必须立足青少年终身发展长效目标,来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美育生态。”为保证政策文件的有序推进,吴为山再次呼吁,各地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动教育、文化、传媒等领域跨界联动。
吴为山表示,当美育真正融入城市街角、乡村课堂、数字云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参与的格局,“大美育”体系才是真正地被构建起来了。“这也是中国美术馆经常组织开展丰富美育活动的深层次原因——要为构建‘大美育’体系出一份力。”
抓好学校教育主阵地
“美育是培根铸魂的生命工程,而学校教育则是青少年美育的主阵地,必须承载起‘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基于学校美育在培养青少年“美”的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吴为山认为,学校美育绝非单纯的艺术技能训练,而是要通过系统化构建,让青少年在审美体验中完成文化认同与人格塑造。
从教材、课程、教师等维度,吴为山继而向记者论述了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应然状态——
“教材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因载体,必须构建以中华美学精神为灵魂的美育体系,使青少年在艺术启蒙阶段便深植文化主体意识。”他表示,教材编写需打破传统艺术门类的局限,构建以文化传承为内核的美育体系。“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进行充分挖掘,进一步丰富学校美育教材,弘扬优秀文化。”
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对此,吴为山认为,我们要充分推动五育融合,进一步发挥好美育的“立德树人”价值。“这种跨学科融合的美育模式,能够让‘立德树人’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审美实践。”
“与此同时,学校应有意识地对各学科教师进行美的素养的引导,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向师生们展现校园形象美的一面,更让师生们感悟到‘美’的内涵,进而引领其建立正向的追求美的价值观。”吴为山补充说。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实践者,而师资结构性短缺仍是不少偏远地区开展高质量美育的突出短板。”保证教育公平,要让各地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美育。为此,吴为山呼吁,“要进一步解决好美育教师结构性不足等问题。”
而对于如何推动边疆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开展高质量美育工作这一问题,吴为山也在采访中提出两方面具体建议:第一,要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促进艺术与科技融合,以美育引领网络风尚;要有效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经常性、多样化发挥经典作用,以美导航;通过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传播美,打造品牌,推进“思想﹢艺术﹢科技”的新质美育形态。第二,各地区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美育资源。“正如我们常说的那句‘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优质的美育资源并不是‘奢侈品’,它们就在大自然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对“大美育”体系构建,吴为山充满信心。(记者 朱英杰)
“明理正心”,这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在谈劳动教育意义时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
“孩子若想得到成长,心性上须先得到修炼。而劳动正是明理正心的必要实践路径。”杨朝明说,古往今来,众多名家的经典作品中,都蕴含着劳动教育对心性磨炼的深刻价值。从这些传世之作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窥见,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更是塑造健全人格、涵养高尚品德的精神旅程。如“惟德之勤劳”“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等。
有劳才有得。杨朝明表示,劳动教育之所以能够明理正心,首要体现在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正如《左传》所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唯有让孩子们参与手工制作等具体劳动实践,他们才能真切领悟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美好生活的根本源泉。唯有双手沾满泥土、汗水浸透衣衫,孩子们方能从心底生发出对劳动的尊重,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绝非空洞口号,而是贯穿人类文明进程的永恒真理。”
有劳更有德。《尚书》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杨朝明指出,通过过往的经验可以发现,人只要勤劳肯干,慢慢就会生出与人为善、勤俭节约的习惯。可要是整天贪图安逸、游手好闲,就容易生出坏心思、歪念头。“所以,想要涵养心性、培养品德、强健体魄,都得从踏实劳动开始。这既是个人安身立命之道,亦是社会昌明繁荣之基。”
杨朝明深刻指出,系统的劳动教育绝非止步于技能的授受,其核心要义还在于对学生“敬业乐群”的精神品格的雕琢。“学生投身多人协作劳动教育活动中,便可更深刻地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力量,在分工与互助间领悟‘独行者速,众行者远’的团队智慧。”
“能于劳动中沉淀收获,深谙克勤克俭之道,并擅长与他人精诚合作的个体,往往能在人生征程中开辟出一番天地。”杨朝明进一步阐释,这正是劳动教育超越技能培养的深层价值所在——它不仅锻造个体的生存本领,更塑造个体成就事业的精神内核。
站在国家民族的传承发展的高度,杨朝明还谈到了劳动教育与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间的深刻关联。“正是先辈们的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才为后世留下灿若星河的文化瑰宝。”回想起自己前往曾侯乙墓中看到精美绝伦的古乐器时的场景,杨朝明感慨:“当目睹那些跨越千年的匠心之作时,我想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都会如潮水般奔涌而出。”
“古人以双手创造的文明奇迹,为当代树立了精神丰碑;而今人更应传承劳动精神,在躬身实践中创造时代价值,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劳动教育,实乃关乎文化赓续、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杨朝明的话语掷地有声,也道出了劳动教育所肩负的使命担当。(记者 朱英杰)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