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张光年与抗日救亡剧团
张光年笔名光未然,是我国著名诗人、文艺活动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他以笔为枪,以舞台为阵地,把戏剧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有力武器,宣传和动员各界民众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奏响了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壮歌。
秋声剧社的回响
张光年早年在湖北光化老家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还不到16岁。1933年2月,张光年通过考试插班进入中华大学中文系一年级下学期学习。
中华大学创办于1912年5月,位于湖北武昌,是中国近代较早成立的私立大学。后来逐步成为武汉地区的革命熔炉,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
在中华大学校园中,学生组建了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进步社团秋声剧社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杂志《中国学生》评论道:“有一点是可以注意的,即在华中文艺界已奠定了相当地位的秋声剧社,其主要分子多为该校同学。”
九一八事变后,一批进步学生在中华大学校园内外发起了一场场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活动。张光年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入党,1930年湖北光化一带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后,他与党的联系中断,暂时失掉了党组织关系,但他依然像一个共产党员那样战斗。张光年曾回忆说:“九一八事变后,我在武汉参加进步的文化活动,先后组织过两个剧团,搞一些文艺演出。”秋声剧社是“两个剧团”之一,成立于1934年,由张光年组建并担任社长。
秋声剧社的骨干成员很多是在校学生,也有从上海、安徽远道而来的程南秋、刘巍等戏剧爱好者。在繁忙的学业之余,张光年带着大家投身于戏剧运动。剧社刚成立两个多月,就于1934年12月进行了首次公演,极大鼓舞了剧社成员。旋即,秋声剧社于1935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公演,并在武汉文艺界崭露头角,演出的剧目深受好评。
秋声剧社为武汉救亡戏剧运动播撒了火种,在其影响下,省女师剧社、歌笛湖剧社等陆续成立,推动了武汉戏剧运动的发展。
拓荒剧团的呐喊
1936年春,张光年离开中华大学,秋声剧社逐步解散。当年5月初,张光年和朋友们在武汉一同组织了“拓荒剧团”,他再次被推举为团长,原秋声剧社的很多社员转至拓荒剧团继续戏剧事业。
拓荒剧团成立后,张光年等人非常兴奋、干劲十足,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面向全社会举办一次公演,立志要上演几个有国防意识的剧本,进行救亡动员和抗日宣传。当时“国防戏剧”的产量不多,一时间找不到现成的、足够多的、可以用来排练的脚本。拓荒剧团选择了田汉的《水银灯下》作为剧目之一,张光年更是通宵达旦,赶写出了《胜利的微笑》和《五月的鲜花》,这三部剧被统称为拓荒剧团的“国防三部曲”。
1936年5月31日,拓荒剧团《五月的鲜花》在汉口维多利亚礼堂首次公演。《五月的鲜花》一经问世,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城市乡村皆有歌者,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在呼唤抗战、宣传抗战、鼓励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作为经典歌曲流传至今。正如张光年在关于《五月的鲜花》创作感想中提到的那样:“只要是确实抓住了时代内容,从作者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东西,就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1936年12月,张光年因国民党宪兵搜捕而被迫离开武汉,拓荒剧团暂停活动。1937年10月,张光年回汉重组拓荒剧团,在武汉及鄂北先后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卢沟桥》《自卫》等一大批抗日剧目,经历了政治上生活上的严峻考验。剧团成员周德佑更是劳累过度,以身殉职,年仅18岁。
与秋声剧社一样,拓荒剧团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导向,走戏剧大众化的路子,在舞台上大声喊出民众所想喊而未喊的口号,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演剧三队的激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张光年“戏剧救亡”的念头也更加浓厚。他认为民族危机日益加紧,戏剧救亡的任务也就愈益加重。
1937年,张光年在《“战时戏剧”引论》中写道:“如果说救亡图存自来便是中国戏剧运动的主要任务,那么现在是更要加重这个任务的时候了,如果说戏剧自来便是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斗争武器,那么现在是更要大量地发挥这个武器的妙用的时候了!”“自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以后的数年来,中国的戏剧工作者(除了少数执迷不悟的分子以外)自始便站在救亡运动的最前列。”
张光年于1938年春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在第三厅艺术宣传处处长田汉和艺术宣传处戏音科科长洪深的领导下工作。张光年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组建10个抗敌演剧队和一个孩子剧团。
1938年9月,张光年作为领队,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武汉出发,前往晋西一带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演剧三队由拓荒剧团改编而来,阵容很强大,分为戏剧组、美术组、音乐组、文学组等,赵辛生、田冲、胡丹沸、胡宗温等很多业务骨干都曾经是拓荒剧团的成员。
演剧三队途经西安、洛川,于11月1日从宜川东渡黄河,怒涛滚滚的湍急河水、高亢嘹亮的船夫号子、惊心动魄的渡河之行,给张光年和队员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演剧三队以街头剧等形式,把大众的实际生活和紧迫的民族危机紧密糅合起来,快速反映变化着的国内形势,把军民的抗日活动作为最大的内容取材,生动反映抗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编排演出的《武装宣传》等剧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演剧三队在晋西的宣传活动如火如荼。1939年1月,张光年在行军途中不慎坠马,左臂严重受伤,被送往延安医治,演剧三队全体队员与之同行。张光年在延安治病期间,创作了著名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组诗由冼星海谱曲后,在鲁迅艺术学院协助下,于1939年4月13日由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黄河大合唱》首演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并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为了治疗骨伤,张光年于1939年6月离开延安前往成都。演剧三队的队员们在毛泽东的亲自动员下,回到第二战区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此后张光年辗转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继续以笔为枪,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敌宣传工作,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不朽的贡献。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