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涉疆涉藏

天山石榴红

——来自新疆塔城的民族团结故事

2025年07月03日 14:2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马新华讲述和不同民族“家人”的故事

马新华讲述和不同民族“家人”的故事

哈尔墩社区百家宴现场

哈尔墩社区百家宴现场

库尔鲁西·乌斯曼夫妇和林忠东(右)在一起

库尔鲁西·乌斯曼夫妇和林忠东(右)在一起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天山南北,这句温暖而有力的话语背后,是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6月下旬,记者跟随“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5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走进新疆,在塔城地区额敏县与塔城市哈尔墩社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当地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日常生活,切身感受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情实感。

额敏县的温暖篇章

跨越民族的深情厚谊

在额敏县塔斯尔海村村民林忠东家的小院里,林忠东正和邻居库尔鲁西·乌斯曼一起侍弄着小菜园。他们一会儿用汉语交流,一会儿用维吾尔语对话,话语声、笑声不时传来,就如亲兄弟一样亲密而和谐。

“我和老哥哥认识几十年了,是横跨四代人的感情。”说起与“老哥哥”库尔鲁西·乌斯曼一家的缘分,林忠东的眼神变得柔和。“1964年秋天,我们全家刚搬到这里,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林忠东回忆道,是库尔鲁西·乌斯曼的父亲乌斯曼・阿肯拜大叔第一个伸出援手。“他不会说汉语,就用手势比划着帮我们搬东西,还送来刚烤好的馕,让我们有事情就去找他。”

在林忠东的讲述中,时间仿佛穿越回几十年前——年幼时的他,总是跟着库尔鲁西·乌斯曼在田野里奔跑玩耍,一起放羊、割草。“开始语言不通,但玩着玩着就熟悉了。他教我维吾尔语,我教他汉字,不知不觉就成了好兄弟。”林忠东笑着说。

1991年,林忠东家出现经济困难,库尔鲁西·乌斯曼二话不说与他合伙做起牛羊育肥和风干肉生意。“遇到困难时,我们总是互相支持。有一次羊群生病了,库尔鲁西·乌斯曼连夜骑马去请兽医,回来时浑身都湿透了。”林忠东动情地说,“这么多年,我负责筹钱买牛羊、销售,我的老哥哥负责育肥、熏制加工。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搭档30多年了,从来没有因为钱的事红过脸、拌过嘴。”

除了生意上,生活中两家人也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有一回,林忠东的妻子出车祸进了医院,女儿才3岁,他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生活全乱了套。库尔鲁西·乌斯曼的妻子知道后,二话没说就来帮他们做饭洗衣,照顾孩子。还有一回,库尔鲁西·乌斯曼的儿子不小心摔伤,担心住院要花不少钱,他急得要卖家里的牛,林忠东立刻送去5万块钱。“我的女儿和他的女儿是发小,我的孙女和他的孙辈也都是发小,两家人互相离不开。”林忠东说。

林忠东侃侃而谈两个人的故事,腼腆的库尔鲁西·乌斯曼一直在一旁笑眯眯地听着。但当记者问他“你们两家的感情怎么样时”,库尔鲁西·乌斯曼用不是很熟练的汉语很肯定地回答:“好!非常好!互相帮助,我们两个家就是一家一样!”

走出林忠东家几百米,就能看到村道边一座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基地”的院子。但这里不仅是教育基地,也是村民马新华的家。

在额敏县,“马大姐”马新华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走进她家,一眼就看到墙上最醒目位置挂着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上,全家人其乐融融,旁人哪里看得出他们来自多个民族——身为回族的马新华,丈夫是维吾尔族、儿媳是哈萨克族,此外还有汉族“爸爸”杨吉春、哈萨克族“弟弟”叶尔木拉特·克孜汗、哈萨克族“儿子”吾拉孜别克。而照片中每一位“家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

“2004年的冬天,我在路边发现一位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当时就想着先得把老人带回家,让他暖和暖和。”指着照片中最年长的“家人”,马新华首先讲起了她的汉族“父亲”杨吉春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老人无儿无女,就把他留了下来,没想到一照顾就到了现在。”

全家福中的叶尔木拉特·克孜汗一家是马新华家的第二位“亲人”。2009年,叶尔木拉特·克孜汗身患疾病,妻子又怀有身孕,借住在务工的工厂仓库。马新华看到后,就让叶尔木拉特·克孜汗一家住到自己家,一起吃住十几年没有收过一分钱。为了让一家人能够自食其力,马新华帮助他们学习打馕、考驾照、掌握生活技能、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介绍工作。如今,一家人不仅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照片中身穿警服的小伙子,是吾拉孜别克,这是马新华认下的哈萨克族“儿子”。吾拉孜别克自幼丧母,12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无依无靠的他萌生了辍学的念头,是马新华资助其完成学业直到有了工作。“现在我就差帮这孩子办一场婚礼了,希望他未来的生活都能幸福美满。”马新华说。

退休后的马新华将自家客厅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每周三,这里都会举办“团结故事会”,各族居民聚在一起,分享故事、交流感情、解决问题。“看到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坐在一起,我心里特别开心。”马新华笑着说,“民族团结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塔城哈尔墩社区

民族团结的幸福家园

美丽的民族服装穿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各民族的美食吃起来……走进塔城地区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的一处小院,一年一度的社区“邻里节 百家宴”活动正在热闹上演。数十名各民族居民围坐桌旁,一边品尝各色美食,一边欣赏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欢声笑语不时传出。

“这个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美食胡尔达克,这个是回族凉皮,这个是维吾尔族的烤包子,这个是俄罗斯族的俄式煎蛋……”说起桌子上的各种民族美食,小院的主人、社区居民马兰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百家宴上的美食都是我们居民自己制作的,这个俄式煎蛋就是我的俄罗斯族婆婆教给我的。”

虽然俄式煎蛋是马兰的拿手菜,但她自己却是回族。她告诉记者,自己家成员来自汉族、回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6个民族。“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在我们社区乃至整个塔城,都很常见。大家都相处得非常和睦、融洽。”马兰说,每逢各民族的不同节日,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庆祝,非常开心。平时生活中也彼此包容理解,民族团结早就根植在每个人心中。

“百家宴不仅是品尝美食、朋友聚会的好去处,也成为基层治理和沟通的桥梁。哪家有了困难,其他人会伸手帮扶;谁跟谁闹了不愉快,百家宴一起聊天后都能解决。”维吾尔族居民玛力亚告诉记者,在一张桌子上,说开了,就没什么过不去的事情。

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居民互嵌式社区,近年来,哈尔墩社区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注重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常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细胞工程”评选活动,推选出了一批“民族团结好巷道”“民族团结好家庭”典型。

走在哈尔墩社区,可以发现不少居民家彩色的大门上都有圆滚滚的石榴标识,且每户家门口的数量不同。“家门口有了几个石榴,就代表这个家庭里有几个民族。”哈尔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巴哈尔古力指着一户漂亮的院子介绍,这家的女主人名叫哈力旦,她家门口有五个石榴标志,说明她家由5个民族组成,其中还包括一名来自山东的汉族“弟弟”。

原来,1986年初,时年16岁的山东小伙儿杜荣路跟着老乡来到塔城市打工,身体单薄的他在寒风里干活的情景让哈力旦的父亲看着心疼。老人家便让杜荣路来家中帮着放牧,并提供吃住。从第一次进家门、第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开始,杜荣与哈力旦一家渐渐融为一体。如今,虽然隔离万里,姐弟俩始终牵挂着彼此。

在社区的民族团结展馆里,一面面“照片墙”不仅定格了社区居民的温馨时光,也再次印证了这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邻里节 百家宴”活动,各族居民精心准备特色美食,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在社区“居民说事”点,大家畅聊家中烦事、邻里小事……无论街坊老友,或是新邻,在携手迈向幸福生活中,大家情谊浓浓。

从额敏县到塔城哈尔墩社区,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民族团结在这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各民族居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些感人的故事温暖人心、凝聚力量,激励着各族人民携手向前。

(记者 奚冬琪)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