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统战时讯
聆听数千年前的文明回响 让中华文化瑰宝重焕“新生”
——第三届巴蜀文化论坛综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在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土地埋藏着成千上万件青铜器、玉器、象牙……这就是三星堆遗址,它代表了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
6月19日,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巴蜀文化论坛在成都召开,本届论坛主题是“三星堆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文明探源和三星堆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汇聚天府之国,以三星堆考古重大发现为切入点,对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从考古中“解锁”中华文明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考察时强调,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会主委刘旭光表示,三星堆文化既闪耀着鲜明的巴蜀地域特性,又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文明整体图景的认知,如何让这些瑰宝“活”起来,是保护研究三星堆的深层意义,也是本届论坛聚焦“传承创新”的核心要义。
“深入剖析三星堆文化所彰显的中华文明特质,需超越遗址消亡的表象,挖掘其文化基因实现跨历史赓续的深层逻辑。古蜀王国的消亡,只是三星堆文化物质载体的考古中断,绝非精神内核的文明终结。金沙都城出土的文物,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三星堆文化的异地延续传承。正是在这些具体的考古发现中,一再确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机活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天昱表示,要透过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系统研究早期中华文明交流网络的形成机制与共性因素,深刻揭示中华文明形成演进的真实图景与内在规律,积极探索构建文明探源的中国模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表示,经过考古学家们在三星堆遗址上持续不断地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遗址的历时变化、遗址的空间范围、遗存的分布格局、重要遗存功能等基本情况,现在已经大致查明,那些蕴含了大量历史信息遗迹和遗物,为认识和解释三星堆遗址和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
“2019年,我们开启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工作,新发现6座‘祭祀坑’。本次发掘一改过去‘粗放式’考古的模式,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理念,组织全国4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形成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光浩表示,在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考古大棚、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等,建立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地保护相结合,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
“本次考古发掘三星堆遗址考古新模式成为探索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生动实践。”陈光浩说。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现实、国内外诸多原因,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研究阐释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形成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要以中国传统概念体系探求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成道路,考古相关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本土化、中国化,谨防西方话语权的渗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表示。
守正创新 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
在巴蜀大地,三星堆文化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实现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向公众同步展示,将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改建成开放式文物修复馆,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最新出土文物修复全过程,广受好评。”
“积极探索大遗址补偿机制,以人为本打造‘共建共营共赢’的遗产地社区,提升了公众参与三星堆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认同感与获得感。”
“打造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化旅游大道和旅游专线,开发三星堆主题文创产品1800余种,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推出盲盒、国宝数字计划、‘川蜀小堆’钉钉动画短片等一批文化产品,引领‘国潮’新风尚。”
……
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吴维羲分享道,三星堆新馆陈列突破传统文博陈列“让文物自己说话”的旧模式,注重展示阐释的多元化,以数字化赋能,让古老三星堆“活起来”。利用数字交互打破线性叙事,在动态叙事中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光彩。
成都数字文创产业联盟会长刘鹏飞在交流发言中用生动案例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样本。他介绍了从IP孵化设计到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构想,分享了从“符号消费”向“价值认同”升级的商业模式,为与会人员充分展示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思维和实战经验。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要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既要赓续文明薪火、弘扬精神内核,更要激活时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让沉睡的文物在创新守护中焕发新生。
向世界讲好三星堆精彩故事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近年来,三星堆文化不断探索出海新方式,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古蜀文明“朋友圈”。
“三星堆文物先后70余次出境展览,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接待观众逾千万人次,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反响和轰动。”陈光浩表示,三星堆文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很高辨识度,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IP,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名片。“我们还将扎实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三星堆到世界去展览,是一个鲜活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案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副总编辑、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李红岩认为,交流互鉴意味着以尊重差异性为前提,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要注重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张天昱表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以科学保护夯实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以守正创新激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以开放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此次研讨交流让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深度结合,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进行良性互动,共同绘就了一幅三星堆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的精彩画卷,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原创性、政治引领性和实践指导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翁贺凯说。
在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人员前往三星堆博物馆实地调研考察。大家一致表示,文化传承创新任重道远,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阐发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方慧)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