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我的记者故事
李晨阳:重生
——北京市门头沟水峪嘴村灾后重建采访所见所闻所感
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晨阳
每一场伤痛,都带来一次成长。而每一次成长背后,都孕育着新的希望。
2024年1月25日,四九第八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永定河畔、九龙山脚下,有着“京西古道第一村”之称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一片安静祥和。作为新春走基层践行“四力”的采访行程之一,当我和同事一起踏上这片“有故事”的土地,也走近了那一场惊天动地的“创伤”。
2023年7月31日,注定是让包括水峪嘴村村民在内的门头沟人民刻骨铭心的一天。自7月29日20时开始,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门头沟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连续强降雨天气,达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连续的极端强降雨,致使门头沟河湖水位暴涨、多处区域遭遇险情,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7月31日,已达水位极值的永定河水冲出堤坝,漫灌进入了位于河岸边的水峪嘴村,在区政府的提前预警安排下,多数村民转移到了附近的安置点,但更让人猝不及防的是,洪水漫灌的同时,村庄的另一边,一场山洪突然倾泻而下,山上的洪水裹挟着巨石、断木嘶吼着冲向村庄,刹那间,一层的民居已被全部淹没。200多位在安置点的水峪嘴村村民,在凶猛的山洪和泥石流面前“命悬一线”。
风雨袭来时,谁是最可靠的主心骨?关键时刻,村干部、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主动出列、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组成两道人墙,阻挡住泥石流的冲刷,守护村民迅速转移。紧接着,武警战士、社会各界救援力量纷至沓来,护送村民向更为安全的镇政府安置点转移。
据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介绍,“请战”的党员干部和退伍军人们的双腿,因为洪水泥石流和杂物的冲击,大都受了伤,但却没有一人因此退出“战斗”。而胡书记本人,也在这场“战斗”中连续一个多星期没有上床休息过。
采访中,年近70岁的村民刘素兰回忆起当时的这一幕,不禁红了眼眶,村两委班子成员不顾自身安危给群众垫后,指挥大家撤离的情景,让她历历在目,说起这段经历,刘素兰感慨道:“山洪暴发最危险的时刻,镇里和村里的干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多亏了他们这么尽心尽力的保护大家,我们村才集体平安度过这次灾难。关键时刻,团结一心比什么都重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这场百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坚韧乐观的门头沟人民在震惊之余,重新抖擞起精神,投入到了灾后重建的新阶段。而从救援阶段开始,“迷彩绿”“火焰蓝”“救援红”……四面八方的队伍也不断涌来,哪里有需要就驰援到哪里,哪里最危急就战斗在哪里。面对被巨石堵塞的狼藉街道、被洪水冲毁的设施沟渠、被淤泥封住的整间房屋,大家一锹一镐地清理恢复,没日没夜地重建起心爱的家园。
2023年11月10日,立冬刚过两天,北京最低温度骤然降到冰点以下。让包括李盟在内的水峪嘴村村民没有想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看望大家,还走进了她的家中,详细询问房屋受损、修缮支出、过冬取暖等情况。总书记的到来,给受灾的村民们带来了关怀和温暖,更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李盟的家位于主路旁边,距离进入京西古道的涵洞口很近。山洪冲下来的时候,路边的房屋首当其冲。李盟家外墙上有一条“23.7洪水淹没线”,显示当时淹没的水深达到了2.6米。
采访当天,在宽敞明亮的新居中,从客厅到厨房,李盟带着我们重温了总书记在家中的情景,她激动地说:“总书记那么大的领导,日理万机,还惦记着咱老百姓,关心咱的吃穿冷暖,让我感到特别特别温暖,这辈子都忘不了!”听着李盟的讲述,望着窗明几净的客厅,玻璃上贴着的福字,墙边挂满小红灯笼的绿植,还有厨房热气腾腾的正出锅的饺子,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间。
在这次洪灾中,从群众响应号召、听从指挥及时转移,到洪水来临时群众团结一心、抱团互救的人间大爱,危急时刻党员干部和部队官兵不惧危险、无畏逆行的英勇救援,再到水害过后相关行业行动迅速的道路清淤和设备抢修,还有遭遇断路停水停电时市民朋友的高度理解、积极配合,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汇聚起来,共同筑起了洪水面前冲不垮的铜墙铁壁,生动展现了京西革命老区特有的顽强意志和优秀品格。
洪水、地震、干旱……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斗争了几千年,饱经忧患、备尝艰辛,然而,我们不仅没有被压垮,更是在灾难中一次次挺起不屈的脊梁,铸就了我们这个民族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如今,距离采访已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但村子里的样貌和村民们那一张张生机勃勃的脸庞还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按照北京市“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总体思路,包括水峪嘴村在内的门头沟多个村镇的家园重建之路,还在继续向前。饱经洪水洗礼的人们,也开启了一程崭新的人生阶段。
祝福他们,平平安安。感谢他们,用行动教会了我们,坚韧与勇敢。
未来,无论还会遇到多少考验,那信念的种子,已悄然种在了,我们心间。(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晨阳)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