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我的记者故事

李佳珊:泥土里长出好故事

2025年07月04日 18:1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704172509858

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佳珊(右三)

农村是什么样的?

曾经,提到农村,我想到的是低矮倾斜的土坯房,墙面布满岁月侵蚀的裂痕;想到的是院落里猪哼犬吠鸡鸣相互交织,臭烘烘的气味在每个角落弥漫;想到的是泥泞不堪的小道,坑洼里积满浑浊污水,一脚踏入便溅得裤腿满是泥点。

可到了石屋头村,我意识到,自己对农村的认知早已落后于时代,连想象都陷入了刻板框架。

2024年底,作为人民政协报社“三同”小分队的一员,我来到了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新华镇石屋头村。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几幢白墙灰瓦的三层小楼掩映在青山间,也望见了古朴民居错落有致地依偎在山腰平缓处,房前屋后都是一派整洁。脚下是傍山而行的平坦柏油路,只见防护栏上每隔几米便悬挂着一盏暖黄色的小灯,用连续的光斑在黑夜中织出一道光带,为夜行人划出安全的行进轨迹。

看到这些,我突然明白,这就是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应该有的样子,它彻底刷新了我对乡村的认知。

在石屋头村的十天,我们接触最多的人是驻村第一书记王平。他告诉我们,为了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劝说村民把猪圈鸡舍从门前挪到百八十米外的指定位置;在村里修建几处男女分设的公厕;就连每家门前的洗漱池也有讲究——起初我以为只是用来洗菜,后来才发现,它是为了让刚干完农活的乡亲们能在此洗净手脚与劳作时的衣物,避免把泥土带进屋里。

村容焕新只是序章,民宿产业才是石屋头村的发展重头戏。

事实上,当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首次提出经营民宿的设想时,全村 123 户中仅有1户主动报名参与。村民们对“民宿”这个名词既陌生又胆怯。开局不利并没有让驻村干部与村干部气馁,王平及其同事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最多的一户人家跑了五次。终于,出于对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信任,也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几户村民选择拼一把!2024 年夏天,石屋头村有8户人家陆续开起了民宿。

要知道,石屋头村很多农户一年的家庭收入仅两三万元。经营民宿的这几户人家普遍装修改造了四五间房,这相当于投入了全家两年的收入。这需要极大的魄力与决心。而户均两万元的营收让他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有位村民曾在犹豫中反复权衡,即便村干部多次上门分析利弊,他仍难下决心。但在民宿开业5个月后,我问他:“现在有信心吗?”他斩钉截铁地说:“有!明年还要再改一间房!”

目睹村里民宿发展得如火如荼,其他村民也纷纷“心动”,很快就有两三户主动找到村干部报名,表示明年自己家也要经营民宿。

石屋头村的民宿产业正在启航,老百姓在其中真正得到了实惠。但想要实现这一切,仅靠老百姓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在石屋头村,我深切体会到了王平所代表的帮扶力量的重要性。从发展思路谋划到经费协调、措施落地,处处都有这支力量的身影。

不只是王平,此行,我还有幸结识了神农架林区的其他几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对所驻村庄的熟悉程度同样令我惊叹:谁家老人身体不好,孩子在哪里工作,家里有耕地几亩……桩桩件件,他们都了如指掌。

在垂直落差四五百米的山村里走家串户,宣讲政策,关心起居,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带领村民们寻找致富道路,是他们的工作追求。

他们的每一份付出、每一次奋斗,不过是为了践行自己来这里的初心:“我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当你住在村里亲身感受时,你就只想帮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在群众身边,老百姓常常是通过我们的点滴工作去感知党的形象的。”

目睹过基层老百姓骨子里的韧性与拼搏精神,见证过多位驻村第一书记的赤忱与真心,我对乡村全面振兴更添信心。在中国广袤的乡野间,有千千万万个基层干部扎根于此、奋斗于此,他们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守得住初心,又何愁乡村不振兴呢?

只有真正走入田间地头,我才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有了更鲜活的认识。它们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铅字,而是化作了暑期民宿的“一房难求”、家家户户庭院里的整洁有序、乡村文艺队排练时鼓乐声中翻飞的彩扇。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驻村干部的精准帮扶下,老百姓凭借自身的内驱动力奋力拼搏。他们的钱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对未来红火日子的盼头也越来越足。不必用高大上的表述,乡村振兴的意义已在我的眼前具象成鲜活的生活模样。

好故事不在案头,而在田间地头。当记者的脚力丈量过泥土的温度,眼力捕捉到农人的笑纹,脑力思考着发展的脉络,笔力才能写出沾着露水、带着心跳的鲜活篇章。(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佳珊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