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我的记者故事

李律杉:跨越时光长廊的重逢

2025年07月04日 18:2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704181842550

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律杉

在北京市延庆区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库房里,那16封泛黄的家书让我驻足良久。信纸边角已经发脆,钢笔字迹却依然清晰,字里行间是一位年轻战士对家人的牵挂,是“烽火连三月”里的家国情怀,是21岁的高传纪烈士留给世间的最后印记,也是我今天想讲的故事的起点。

第一次认识平北,是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吴晨晨的讲述里。这片横亘在伪华北、伪满洲、伪蒙疆三个伪政权夹缝中的土地,曾是抗战时期的“三不管”地带,更是连接平西与冀东的生死通道。曾经,这里被称为抗战“敌后中的敌后”,环境之恶劣、斗争之残酷难以想象。以平北抗日中心海陀山区为例,1942年全年,敌人共发动大小“扫荡”32次,村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被杀害430余人,被捕1100余人。

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2050个烈士的姓名,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还不到23岁,高传纪便是其中的一员。

2016年,纪念馆的一次偶然接待,让这位烈士与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家人“重逢”。吴馆长告诉我,2016年的春天,她像往常一样在展馆里为参观者讲述着高传纪的故事。一位中年大姐听着听着,突然动情地告诉她,“您说的烈士,像极了我家找了几十年的亲人!”工作人员赶紧调取馆内资料,经过高传纪的妹妹高云奶奶反复比对确认,终于确定,展馆里的高传纪,正是高家苦苦寻觅半个多世纪的亲人。

此后,馆里的工作人员就像对待亲人一样,逢年过节给高传纪的妹妹高云奶奶送去问候,分享纪念馆的点滴变化。

今年春天,91岁的高云奶奶将16封家书全部捐赠给了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老人家说:“把大哥的家书捐给你们,能够更好地弘扬英烈精神。从此以后我没有遗憾了。”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这哪里是捐赠,分明是把一个家族半个多世纪的牵挂,轻轻放在了我们这代人手里。

后来我总在琢磨,这场跨越时光长廊的重逢真的是偶然吗?

我见过吴馆长办公室深夜的灯光,看到她对着泛黄的档案逐字核对时的专注。我跟着她的同事们转过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听她们对着不同的观众讲述着烈士们的故事。讲解员的嗓子总是沙哑,她们说:“多讲一遍,就多一分希望,万一哪天烈士的亲人就站在台下呢?”我还见过,吴馆长和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的队员们,一起培养红领巾讲解员,让孩子们勇敢走上舞台,讲述着平北的故事。让这些故事走进课堂,传到海外。

原来啊,哪有什么时光长廊里的不期而遇?是吴馆长和她的同事们千千万万遍向参观群众讲述烈士故事、广泛宣传英烈事迹,才让等待烈士回家的亲人找到了线索。

作为一名记者,我曾走访过很多红色遗址,见过许多像吴馆长这样的讲解员与守护者。反复摩挲史料的指腹,踏遍山梁寻遗址的胶鞋,讲述英烈时泛红的眼眶,整理家书时微颤的指尖。他们让我记得,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伤痛,而是要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

我常想,如果不是在记者生涯中遇到了他们,记住他们的样子,我还会是现在的我吗?或许我会比现在更圆滑,但绝不会比现在更坚定,他们千万次讲述烈士故事的坚守,教会我什么是 "行则将至"。或许我会比现在更淡然,但绝不会比现在更赤诚。他们捧着家书时眼里的光,让我明白有些牵挂值得用一生去守护。或许我会比现在更洒脱,但绝不会比现在更笃实。他们逐字核对档案时的专注,让我懂得对待历史最该有的模样。

其实我们做记者的,不也在做着和吴馆长她们一样的事吗?不过是换了种方式,把那些值得记录的故事,一句句、一段段,讲给更多人听。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些滚烫的日子不该冷下去,那些名字,值得被反复呼唤。

就像此刻,作为一名记者,我站在这里讲这些故事,也是想让大家记着:平北的群山记着,那16封家书记着,我们,也该记着。(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律杉)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