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我的记者故事
刘佳政:他们的“冰雪梦”
人民政协报记者 刘佳政(左二)
在今年一月的黑龙江省政协全会上,采访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时,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冰雪运动”。2025年2月7日至2月14日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举行。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
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在哈尔滨举办。彼时的冰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城市的风采,在亚洲冰雪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5年,亚冬圣火再次燃起,这座城市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同时他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尔滨”。29年来,这里的人们传承着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与梦想,亚冬会的到来,让冰雪运动再一次点燃了这片黑土地上人们的热情。
时间回溯到二十年前,一位妈妈带着女儿来到七台河市体育场,因为家里并不富裕,这个小女孩问体校教练的第一个问题是:“学这个要钱吗?”教练对她说:“只要训练刻苦,就不收你学费”。这个女孩就是范可新,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比赛中,为中国代表团收获首枚金牌。在本届哈尔滨亚冬会上获得短道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
当时一双新冰刀的价格高达2500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几乎相当于全家一年的开销!范可新的教练孟庆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悄悄给她买了一双新冰刀,还刻意说是匿名赠送的。小时候的范可新,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中滑行。“别人练50圈我就练100圈!”冰刀划开的不只是冰面,更是一个女孩向命运发起的挑战。
黑龙江是中国的冰雪大省,很多冬奥会冠军都来自这里,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短道速滑奥运冠军张会建议速度轮滑进校园,让更多青少年爱上冰雪运动。通过系统性培养,夯实冰雪运动项目的青少年基础,为黑龙江冰雪后备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她说:“亚冬会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提升我国冰雪运动水平的机会。我本身就是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的受益者,在训练的时候就享受到了全国最好的冰雪条件。此次亚冬会在哈尔滨举行,我们会呈现给亚洲各国乃至世界一个全新的面貌。”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女子冰壶运动员王冰玉第四次踏上亚冬会的冰场,“解锁”了新身份——国际技术官员。作为中国女子冰壶队选手,王冰玉曾在2003年、2007年、2017年参加过三届亚冬会。在她看来,随着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与职业院校开设冰雪运动相关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推动冰壶运动事业的发展。
这些已经退役的运动员如今已经在另一个赛场为祖国冰雪事业的发展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告诉我:他们这代人训练时,全国专业冰场不到10块。而今日的亚布力滑雪场,8条国际级雪道在群山间蜿蜒;哈尔滨冰上赛区的智能温控系统,让冰面温差精确到0.5摄氏度。从煤渣跑道到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从进口装备到国产雪蜡车,场馆的变迁见证着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
临近春节,我们有幸走进亚冬会比赛场馆,探访比赛场馆各项工作准备情况.作为黑龙江最早的室内滑冰馆,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将承办此次亚冬会的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大赛事。为了确保赛事成功举办,各保障团队正在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场地科科长于津樵对我说:“29年后,亚冬会再次来到哈尔滨,中国冰雪运动积淀更加深厚了、举办赛事的设施和条件更好了,我们一定要把最佳的赛事服务展现给大家。”
从场馆改造到冰面维护,从电力保障到空调制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基层保障人员的智慧和努力,他们用东北人的热情告诉世界——“哈尔滨,准备好了!”
本届亚冬会,中国代表团以32金27银26铜共85枚奖牌,位列金牌榜、奖牌榜第一。亚冬会闭幕,但冰雪运动的热度仍在升温,一代代“尔滨人”接续传承,为中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亚冬圣火缓缓熄灭,而在每一个被冰雪照亮的清晨,关于梦想的故事,仍在上演。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从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2月4日,全国934个滑雪场累计接待客流1.51亿人次。如今的龙江大地随着冰雪经济活力迸发,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人们“真切感受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尔滨热”让人打心眼儿里热。
从几个人的坚持到一个民族的破冰,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谱写了中国冰雪运动的长歌。作为记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镜头可以记录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他想,他就可以穿上崭新的冰鞋在滑冰场上驰骋;只要他想,他就可以踩上滑雪板在雪场中翱翔。我想,这就是中国冰雪运动的进步,这就是中国的进步!(人民政协报记者 刘佳政)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