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我的记者故事

杨智嘉:太行深处一抹红

2025年07月04日 18:3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704183403268

人民政协报记者 杨智嘉

巍巍太行,民族脊梁。七一前夕,记者跟随中国记协增强“四力”实践教育活动踏上河北这片英雄的土地,深入太行山腹地,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峥嵘岁月。

从邯郸市区出发,一路经涉县,过邢台,赴保定,向雄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纪念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每一处红色旧址、每一个纪念馆中,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革命印记与激荡在岁月中的英雄壮歌娓娓道来,向观众们讲述着革命之艰辛、真理之甘甜。

这群扎根基层的讲解员如同太行深处的一抹红,沉静而耀眼。

申慧君:业余讲解也能动人心

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戌镇沙河村的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我们遇到了讲解员申慧君。

她有着一张红红的脸庞,和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经过交谈得知,申慧君是沙河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讲解训练。

因沙河村是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所在地,红色新闻文化资源丰富。2016年,电台旧址修复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彼时,在村里担任宣传员和团书记的申慧君主动请缨,接手了旧址管理工作。

后来,沙河村又修建了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申慧君不仅负责日常管理,还兼顾为访客提供讲解服务。

可是,没有讲解经验怎么办?那就从头开始学!普通话不标准怎么办?那就对着手机练!

因为热爱,所以在坚持。其中的酸甜苦涩,申慧君记得清楚——那是首次讲解时的寥寥数语,那是紧张忘词的卡壳停顿,那是练习普通话的日日夜夜……

因为坚持,所以有回报。有一次,她在向一位老人讲解时,讲到动情处声音沙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看到你眼里有泪水了,你讲述的内容已经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可以看出你对红色文化非常热爱。”这位老人赶紧拉着申慧君,拍下了一张合影照。

陈列馆并不全天开放。但无论何时,只要有散客到访,一个电话,申慧君就会立刻赶来。

讲解并没有额外收入,家人不理解,埋怨她说:“又不是领导安排的接待任务,你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散客干脆就别接待了。”

“游客大老远跑过来也不容易,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回。”申慧君说,“我希望能遇到一些热爱红色新闻的年轻人,红色文化不只是要宣传,更要传承下去。”

刘小燕:“浆水的女儿”责任大

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里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和抗大陈列馆所在地。

讲解员刘小燕是土生土长的浆水镇人,自小就听爷爷奶奶讲:“当年,抗大校部就在前南峪,校首长滕代远、何长工就住在这儿。”

因为是前南峪村村民,又对抗大故事多少有些了解,2008年刘小燕应聘到抗大陈列馆上班,成了一名专职讲解员。

这么多年,刘小燕仍清楚记得那位鞠躬三十多次的访客。当时,她每讲完一个故事,那位访客都会深深地向她弯腰鞠躬。参观结束后,访客对她说:“我走过很多地方,在这里我的心灵再次得到了洗礼。”  

然而,工作在山里,收入并不高,刘小燕也曾面临过选择。当年的大学同学们调侃她:“这么多年你还待在那儿,挣那么点儿工资,难道就心甘情愿待在山里一辈子吗?”

“但抗大老学员们的话鼓励了我。他们说,‘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你必须用抗大精神来指导你的工作和生活。’”这些鼓励,让刘小燕下定决心在讲解员岗位上干下去。

这一干,至今已经17年。近些年,在讲解工作之余,刘小燕和同事们走遍大江南北寻访老学员,既是协助陈列馆做好口述史工作,也是为讲解工作收集素材。在老学员及其后代口中,她们被称为“浆水的女儿”。

“浆水的女儿”,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又是多么高度的肯定!

“这更是一份责任!”刘小燕告诉记者,“每次告别,老学员及其后代们会嘱咐我们‘回去以后一定要传承弘扬好抗大精神’,我们的责任更大了。”

“这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事业。我想,未来很长时间我都会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抗大精神。”刘小燕说。

郑博宇:传递感动 收获感动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在位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的左权将军纪念馆,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写的祭文。

站在展板前,“90后”讲解员郑博宇向我们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1942年5月,左权将军在太行山区指挥掩护战斗时壮烈牺牲。组织为避免他的老母亲情绪激动,隐瞒这个消息并以左权的名义给老人寄去钱物。1949年解放军南下,朱德总司令命令所有入湘部队绕道醴陵,去看望左母。从这些战士的口中,左母才知道,原来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已为国捐躯七年。于是,左母请人代笔写下这篇祭文……

就是这个故事,让郑博宇印象最为深刻。那是他成为讲解员以来,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讲述可以让听众落泪。

2019年,郑博宇从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偶然间看到了陵园的招聘启事,便决定来试一试。

“当时对讲解员这个职业了解不多,只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英雄故事。”通过考试,郑博宇成了陵园的一名专职讲解员,主要为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等团体提供讲解服务。

“讲解员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工作,而我恰好发现其中比较有趣的地方。这是一份需要情怀的工作。”已工作5年的郑博宇,对工作认知更加深刻。

讲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传递感动的人,也在收获着感动。

在郑博宇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一位幼儿园小朋友的文字稿。今年清明节,陵园举办纪念活动,小朋友在发言时说:“烈士们,现在你们住在漂亮的小星星里,我们每天都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等长大以后也要保护小朋友……”

童声稚嫩,却让郑博宇红了眼眶。“那一刻突然懂了,我们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

“我想,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间,自己成为连接烽火岁月和盛世今朝的桥梁,哪怕我的听众中多一个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想到烈士们的崇高信仰,多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想到英雄们的无畏坚守,我的工作就有了意义。”郑博宇说。

太行山绿了又黄,黄了又绿。郑博宇整理好讲解词,刘小燕在电脑前录入新收集的老学员口述,申慧君锁上门回家时,又回头望了一眼 “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 的牌匾。

他们的声音或许不同,故事或许各异,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让红色记忆永远鲜活,让信仰力量代代相传。

他们,是太行深处最别致的“一抹红”。(人民政协报记者 杨智嘉)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