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我的记者故事
袁世鼎:遇见新疆:一位 70岁“青年人”的青春答卷
人民政协报记者 袁世鼎
你今年有多少岁了,有人说30而立,40不惑……今天,我想用三个 “遇见”,带各位认识一位70岁的“青年人”,他的名字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在新疆,我认识了这样一对 “阿达西”(兄弟)—— 汉族林忠东和维吾尔族库尔鲁西・乌斯曼。1964 年,3 岁的林忠东跟随父亲从天津迁到这里,隔壁的库尔鲁西一家就像亲人一样帮他们盖新房;1989 年,林忠东的妻子遭遇车祸,库尔鲁西二话不说让妻子去医院照料,自己揽下照顾孩子的担子。这不是一时的仗义,而是半个多世纪的相守:他们一起养牛羊、开风干肉店,库尔鲁西熏制加工,林忠东跑销售,30 年风雨,小店成了当地招牌,两家人亲过血缘。
林忠东曾摸着熏马肠笑说:“当年失业迷茫时,是库尔鲁西老哥拉了我一把。现在我们不仅日子好了,更明白一个理 —— 你手里的肉肠能熏出香味,我跑的销路能串起市场,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就是最好的‘产业密码’。”如今,像他们这样的创业故事在新疆遍地开花,从和田的地毯工坊到伊犁的薰衣草庄园,各民族兄弟姐妹们用双手织就了 “产业兴旺” 的画卷。
塔城有个特殊的家庭:回族 “马大姐” 马新华,维吾尔族丈夫米吉提,汉族 “爸爸” 杨吉春,哈萨克族 “弟弟” 叶尔木拉特和 “儿子” 吾拉孜别克 —— 一家四口四个民族,却比血亲更亲。
2004 年冬夜,马新华把路边冻僵的汉族老人杨吉春背回家,为给他治病借遍亲戚;2009 年,她看到怀孕 7 个月的哈萨克族孕妇扛麻袋交房租,立刻把夫妻俩接到家里,帮丈夫叶尔木拉特考驾照、找工作,如今他们在县城买了新房,却总往马大姐的小院跑。
退休后,马大姐把家改成 “民族团结大院”,30 平米的屋子里,挂着四个民族家人的全家福。她说:“有人问我为啥管这么多‘闲事’,我指着照片说,你看这老爷子的笑脸,这小伙子的新车钥匙 —— 这就是我的‘闲事’,是中国人家该有的温度。” 现在,大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各族邻居常来包饺子、弹冬不拉,笑声能传出三条街。
在哈尔墩社区,我赶上了办了 11 年的 “邻里节 百家宴”。绿树成荫的小院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不同民族美食摆了满满一桌。一位回族大姐往我碗里夹了块羊肉,笑着说:“小伙子,尝尝我们家的手艺,明年再来,我教你做!”
社区书记告诉我,这桌饭吃了 11 年,从最初的几家人到现在上百人,各族邻居从 “碰个面” 到 “串家门”,连吵架的邻居都能在饭桌上握手言和。你看,美食不仅能填满肚子,更能融化心墙 —— 当哈萨克族的奶酒遇上维吾尔族的烤包子,当汉族的春联贴上回族的窗棂,这就是新疆最日常的风景:和而不同,多元共生。
离开新疆时,我望着窗外的戈壁与绿洲,忽然懂了为什么说它是 “70 岁的青年”:70 年,它从贫瘠走向丰饶,从闭塞走向开放,靠的不是岁月的恩赐,而是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拉手的奋斗。林忠东与库尔鲁西的肉店、马大姐家的小院、百家宴上的笑声,都是它青春答卷上的注脚 ——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 “团结是金” 的真理;这里的每一张笑脸,都在书写 “祖国大家庭” 的温暖。
朋友们,当我们谈论新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雪山下的草原牧场,是夜市里的烤串飘香,更是千万个像林忠东、马大姐这样的普通人,用一生的相守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默契;民族团结之花,只有扎根人民的土壤,才能常开常艳。
这就是我遇见的新疆,一位 70 岁的 “青年”,正迈着青春的步伐,向未来走去。而我们,是这场青春故事的见证者,更是书写者。(人民政协报记者 袁世鼎)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