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我的记者故事

张园:国家荣誉,高于一切

2025年07月04日 18:4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704183929296

人民政协报记者 张园

大家好,我是委员采访部记者张园,每天穿梭于不同的场景,记录政协委员们的故事。

在这个读者注意力5秒抓不住就可能流失的时代,我们却每周用三个整版,刊发每篇4000字的深度故事,这无异于一场逆流而上的挑战。

既不快也不短的人物报道,在如今这个时代,还有优势吗?

2024年,人民政协报启动了《国家荣誉·委员风采》系列报道。期间,我有幸采访了两位国士,“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燮林先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永坦院士。“国家荣誉”四个字于我而言,第一次如此具象。

1961年开幕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然而大赛举办之前,国外一片质疑之声: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连正规的体育馆都没有,能成功举办国际大赛吗?

亲历者张燮林斩钉截铁地说: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人民憋着一股劲,在艰苦的条件下建起了北京工人体育馆,从全国“乒乓球会战”中选出了“一百单八将”进京集训,来自上海队的张燮林就是其中之一。

21岁的张燮林印象最深的,是男子团体决赛。当中国队击败卫冕冠军日本队夺冠时,整个工人体育馆1万多名群众沸腾了,赛后工作人员捡了满满两大筐观众挥舞而出的帽子手套。那是一代人用拼搏换来的尊严,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中国人受到了巨大鼓舞。从那时起,“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融入了这群年轻人的骨血。

而在千里之外的科研战场,刘永坦的“绝境突围”同样惊心动魄。2004年,年近古稀的他带领团队在南方海边调试新体制雷达时,遭遇了世界级难题。7年的心血眼看付诸东流,老人却带着团队在蚊虫肆虐的滩涂上日夜攻坚:分析杂波数据、推翻重来、台风来袭时用身体护住设备……

当我采访年近90岁的刘永坦时,他的笑容一直风轻云淡。可无论是当年那份20余万字《新体制雷达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紧迫,还是最初在荒滩上建立雷达实验站的艰苦,抑或是后来工程化阶段初样转正样的失利,乃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刘永坦这一生所做的事业,有哪件是风轻云淡?

谈及自己为何锲而不舍坚守科研岗位,为何耄耋之年仍不停歇思考,为何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全数捐出……刘永坦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国家还有需要。”

我不由感到,一篇人物报道,写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带大家进入一段历史;那不是一篇文,而是中国人挺直脊梁的荣耀。

没有人生来就佩戴勋章,没有人生来就是政协委员。成为政协委员后,两位老先生的视野从专业领域升维到国家大局。

在张燮林书房里,有一个珍藏的小塑料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叠红色卡片。掏出卡片一张一张摆在桌子上:两张委员证,十张出席证——从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到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一张不少。就连报到卡夹、活动日证件,他都完整保存着。

他说,很惭愧,刚成为政协委员时,我还在国家乒乓球队女队主教练任上,每年全国两会时间和比赛日冲突,开幕式结束就匆匆赶回队里。调任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后,张燮林有了更多时间履职。一直致力于为国夺金的他,成为政协委员后,首先提的建议却不是“拿金牌”,而是“学文化”。

当教练时,看到有的小队员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张燮林心里不免惭愧:“世界冠军总共才有几个呢?为了孩子未来着想,必须让他们学习文化课。”运动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优劣。于是他提交相关提案,鼓励运动员入学进修。

刘永坦的提案,同样瞄准了更深远的国家未来。他建议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身为一名科学家,刘永坦十分重视文史修养。他觉得,作为一名理科生,同样要学历史。一直微笑的刘永坦,那天讲到近代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自己年少时期颠沛流离的过往,表情不再云淡风轻。那天,国家的历史,海防的沧桑,他讲了许多,讲着讲着,镜片后的眼角似乎也泛起泪光。末了,他还叮嘱一句,我们国家现在卡脖子问题还有不少,千万要让同学们立下志向,继续努力。

外出采访时,许多人问我,你是跑哪个专业口儿的?问得多了,我也打鼓,人物记者有什么优势呢?

后来有一天,我在查询刘永坦院士资料时发现,AI 生成的答案里,第一条参考资料正是《人民政协报》刊发的《万里海涛听惊雷 于无形处建奇功》,也就是我写的那篇报道。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笔下的文字,已成为历史碎片,或许是某篇论文的脚注,或许是某项政策的背景参考。而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写的内容,是准确的。

人物报道或许是“慢功夫”,但也正因这份“慢”,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做出好作品,让后来人知道,有这样一群人,将国家荣誉举过头顶,将个人得失踩在脚下;而我们何其有幸,成为这段壮丽史诗的记录者。人民政协报记者 张园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