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我的记者故事
朱英杰:听,那些守望者的声音
人民政协报记者 朱英杰
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报道的记者,“成长”“希望”一直都是我工作中的关键词。如何讲出这些词背后更有生命力的故事,是作为记者的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一年来,我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一线的普通教师和学生身上。期待把他们作为一个个梦想守望者,把最质朴又真诚的声音传递给更多人。
这是一张看起来有些模糊的照片,拍摄于一个停电的夜晚。拍摄地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一个曾经的国家深度贫困县、广西四大极度贫困县。晚上八点多,一群因为支教而“暂住”在一起的老师,围坐在一起刚刚吃上晚饭。
画面当中的主人公,叫操柏松,今年快60岁了,是一位出身名校,有着33年教龄之久的教师。他原本是深圳一所院校的校长,而如今到了本该退休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和几名同事合住在一个脱贫县的小房间里。
他守望的,是一个县城孩子们成长的新可能。
苦是真的苦,难也是真的难。操柏松对我说,他接手学校时,整个学校就只有39个学生,办学一度陷入窘境。但他不忍看着十几岁孩子们没学历、没技术就到外面去混日子。他说:我会留下来,我要为孩子们坚持下去。
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为之震动。作为记者,我究竟需要记录什么,传递什么?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记录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坚守,对于梦想的不放弃。
赵昕是“00后”,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小小的一只,蹲在展览馆的一个角落里。
渺小的她,守望的是一项很伟大的事业,一个可以实现两栖救援工作的无人飞行器,救助更多人。为了这个项目,大学的几年间,她和团队成员们几乎365天全年无休。累了就在实验室里睡,饿了就在实验室里吃,在实验室通宵更成了常事。
然而,做守望者有汗水还不够,也有泪水的滴灌。在野外作业的某天,赵昕团队的一号验证机在试飞实验中突然炸机。漫天弥烟过后,地上能捡回来的就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履带框。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就这样什么都没有了。赵昕不知道偷偷哭了多少次。
不能半途而废,还要从头再来。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创新成果的守望让赵昕和团队成员们没有退缩。当我问她咋能坚持下来的时,她有些腼腆地笑了笑说,我当时想得很简单,就觉得我们再试一次就肯定能成。
坚持很难,但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
操松柏的坚守,让其所在的县级中职学校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今年已有超过1300多名在校学生;十余名学生考上职教高考本科;多名师生在国家和自治区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披荆斩棘屡获奖项……而来自并非出身于传统意义上名校赵昕的坚守,也换来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金奖荣誉。
这就是我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个个普通人,他们一次次直面挑战,一次次跨越重重高山,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也许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中,这两位主人公的故事并不难寻。都说,国家的发展进步源于每一个平凡人的奋斗。他们用他们的坚韧、用他们的博爱、用他们的信仰告诉我,时代进步的大浪潮中没有无名之辈。每一位主人公奋斗、拼搏,书写着中国社会发展最迷人的烟火气和最顽强的生命力。而我,要把它们写出来。
守望者的故事从不是孤勇者的独白,而是千万颗心在黑暗里彼此照亮的星河,让我们继续见证,也共同参与,携起手来,在自己深耕的事业里“再试一次”“再坚持一下”,跨过眼前的一道道难关,书写一张张属于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人生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最坚定的守望者。(人民政协报记者 朱英杰)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