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太行深处“一抹红”
——记太行山里的讲解员
巍巍太行,民族脊梁。“七一”前夕,记者跟随中国记协增强“四力”实践教育活动踏上河北这片英雄的土地,深入太行山腹地,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峥嵘岁月。
从邯郸市区出发,一路经涉县,过邢台,赴保定,向雄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纪念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抗大陈列馆……每一处红色旧址、每一个纪念馆中,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革命印记与激荡在岁月中的英雄壮歌娓娓道来,向观众们讲述着革命之艰辛、真理之甘甜。
这群扎根基层的讲解员如同太行深处的“一抹红”,沉静而耀眼。
▶▶▶ 申慧君:
业余讲解也能动人心
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戌镇沙河村的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我们遇到了讲解员申慧君。
有着一张红红的脸庞、普通话不是十分标准的申慧君是沙河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并没受到过专业的讲解训练。
沙河村是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所在地,红色新闻文化资源丰富。2016年,电台旧址修复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彼时,在村里担任宣传员和团书记的申慧君主动请缨,接手了旧址管理工作。后来,村里又修建了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申慧君不仅负责日常管理,还兼顾为访客提供讲解服务。
可是,没有讲解经验怎么办?那就从头开始学!普通话不标准怎么办?那就对着手机练!
因为热爱,所以才坚持。其中的酸甜苦涩,申慧君记得清楚——那是首次讲解时的寥寥数语,是紧张忘词时的卡壳停顿,是练习普通话的日日夜夜……
因为坚持,所以有回报。有一次,她在向一位老人讲解时,讲到动情处声音沙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看到你眼里有泪水了,你讲述的内容已经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可以看出你对红色文化非常热爱。”这位老人赶紧拉着申慧君,拍下了一张合影。
陈列馆并不全天开放。但无论何时,只要有散客到访,一个电话,申慧君就会立刻赶来。讲解并没有额外收入,家人不理解,埋怨她说:“又不是领导安排的接待任务,你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散客干脆就别接待了。”
“游客大老远跑过来也不容易,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回。”申慧君说,“我希望能遇到更多热爱红色新闻文化的年轻人,红色文化不只是要宣传,更要传承下去。”
▶▶▶ 刘小燕:
“浆水的女儿”责任重
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既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也是“最红的地方”——这里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和抗大陈列馆所在地。
讲解员刘小燕是土生土长的浆水镇人,自小就听爷爷奶奶说过,“抗大校部就在前南峪,校首长滕代远、何长工就住在这儿”。因为是当地人,且对抗大故事多少有些了解,2008年刘小燕到抗大陈列馆应聘,成了一名专职讲解员。
然而,这里的收入并不高,工作也很枯燥。有大学同学调侃她:“这么多年你还待在那儿,挣那么点儿工资,难道就心甘情愿待在山里一辈子吗?”听完这些话,刘小燕说她当时确实有些动摇了,曾想过是否要离开。
但最终她选择了留下。除了心中的那份坚守,有两件事让她最终作出了决定——
一件事是在讲解过程中遇到了一位鞠躬30多次的访客。时隔多年,刘小燕仍清楚记得,每当她讲完一个故事,那位访客都会深深地向她弯腰鞠躬。参观结束后,那位访客真诚对她说:“我走过很多地方,在这里我的心灵再次得到了洗礼。”那一刻,刘小燕感觉自己的心里有什么被触动了。
另一件,是抗大老学员们对她的鼓励:“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你必须用抗大精神来指导你的工作和生活。”这些平实却有力的话语,让刘小燕下定决心在讲解员岗位上干下去。
这一干,至今已经17年。近些年,在讲解工作之余,刘小燕和同事们走遍大江南北寻访抗大老学员,既协助陈列馆做好口述史工作,也为讲解工作收集素材。
因为这项工作,她们被老学员和他们的后代称为“浆水的女儿”。
“浆水的女儿”,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又是多么充分的肯定!
“这更是一份责任!”刘小燕告诉记者,“每次告别,老学员和他们的后代们都会嘱咐我们一定要传承弘扬好抗大精神。那一刻,我感觉我们的责任更重了。”
“对如今的我来说,这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事业。我想,未来很长时间我都会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抗大精神。”刘小燕说。
▶▶▶ 郑博宇:
传递感动的人在收获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在位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的左权将军纪念馆,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写的祭文。
站在展板前,“90后”讲解员郑博宇向我们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1942年5月,左权将军在太行山区指挥掩护战斗时壮烈牺牲。为避免他的老母亲情绪激动,组织隐瞒了这个消息并以左权的名义给老人寄去钱物。1949年解放军南下,朱德总司令命令所有入湘部队绕道醴陵,去看望左母。左母那时才知道,原来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已为国捐躯7年。于是,左母请人代笔写下这篇祭文……
“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郑博宇说,那是他成为讲解员以来,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讲述可以让听众落泪。
2019年,郑博宇从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偶然间看到了陵园的招聘启事,便决定来试一试。
“当时对讲解员这个职业了解不多,只是单纯地想通过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英雄故事。”通过考试,郑博宇成了陵园的一名专职讲解员。
“大多数人都认为讲解员这份工作相对枯燥,而我却恰好发现了其中有趣的地方。因为这是一份需要情怀的工作。”已工作多年的郑博宇,对工作认知更加深刻——讲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传递感动的人,也在收获着感动。
郑博宇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一位幼儿园小朋友的文字稿。今年清明节,陵园举办纪念活动,小朋友在发言时说:“烈士们,现在你们住在漂亮的小星星里,我们每天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等长大以后也要保护小朋友……”
稚嫩却饱含真情的童言让郑博宇红了眼眶。“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我们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
“我想,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间,自己成为连接烽火岁月和盛世今朝的桥梁,哪怕我的听众中多一个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想到烈士们的崇高信仰,多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想到英雄们的无畏坚守,我的工作就有了意义。”郑博宇说。
太行山深不知岁,平平淡淡又一年。此时此刻,更多像申慧君、刘小燕、郑博宇一样的讲解员们,正日复一日地做着讲解工作,他们或在整理讲解词,或在电脑前录入新收集的老学员口述,或在陈列馆里细心地打扫着卫生……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却都做着同一件事——让红色记忆永远鲜活,让信仰力量代代相传。
他们,被红色精神浸染,自己也成了太行深处最别致的“一抹红”。(本报记者 杨智嘉)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