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人物风采
曾志东: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茶的灵魂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经过去10余天,作为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民建会员、雅安市名山区政协常委曾志东心情依然非常愉悦——作为黄茶类代表,蒙顶黄芽的制作工艺呈现在近期播出的央视品牌栏目《非遗里的中国》,在节目中做展示的,正是他。
当记者拨通曾志东的电话,他正在去往蒙顶山镇关口村的路上。该村是民建雅安市对口帮扶村,担任该村发展顾问一年多来,这里每一亩茶园的长势、每一户茶农的收成,都是曾志东牵挂的事情。
面前是家乡父老的生计,背后是央视品牌栏目出镜的光辉,曾志东笑着说,于他来说都是使命——传承传统制茶技艺、推广中国优秀的茶文化,特别是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有“茶中黄金”之美誉的蒙顶黄芽。
说起蒙顶黄芽,曾志东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介绍,中国的六大茶类中,黄茶产量较少。蒙顶黄芽作为中国黄茶的重要代表,也同国内其他黄茶品类一样,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眼见从上千年时光中提炼、传承下来的黄茶制作工艺越来越势弱,作为蒙顶山土生土长的茶人,曾志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小学习制茶的他决定把精力聚焦在黄茶上,一干就是30多年。
“付出很多心血,不知面临过多少困难。”曾志东说,首先蒙顶黄芽季节性太强,采摘期只有春分前后10余天时间,非常短暂,产量很难提升;而蒙顶黄芽又全部由嫩芽制成,每出产1斤干茶约需5万个芽头,这是一位采茶能手从早上7点采到晚上7点勉强能达到的工作量;此外,外观上没绿茶那么“讨喜”,无论从干叶到茶汤,色泽都不如绿茶青翠诱人……“好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理念,黄茶所蕴含的健康元素被越来越多地挖掘、认可。”
尽管各种客观阻力叠加,一心要把蒙顶黄芽传承下来的曾志东却“越挫越勇”。一方面,他积极完善制茶工艺,提高制作水平,提质保量;另一方面,他努力学习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致力于做一个“能把传统文化作为制茶灵魂的茶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记载,‘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茶学界认为,这里的蒙顶山茶,指的黄茶。这句话对黄茶的药用价值给予肯定。”
“六大茶类中,只有黄茶属于微发酵茶。它既有全发酵茶的醇厚,又有绿茶的鲜爽,是一种温性、中和的茶,以茶诠释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周易参同契》中,有‘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之说。大自然中,植物最初萌动的生命多先发出嫩黄色芽,黄芽也代表生命的萌动……”
令记者惊讶的是,作为制茶大师的曾志东讲起黄茶,落脚点常常不是放在他最为擅长的制茶技艺,而是经典里的茶文化。曾志东笑着解释,制茶技艺“好学”,文化的积淀却需要日积月累、努力学习。更难的,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技艺有机结合。“文化是茶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文化也应该是中国茶的灵魂。”
曾志东说自己很幸运,在政协组织、民主党派的大家庭中,在各类履职工作中开阔了视野、沉淀了文化内涵、拓宽了思路。“一言一行,都要有所作为;每一次履职,都要认真学习、踏实对待。这对我的本职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于是,在对口帮扶关口村时,他在向茶农们传授制茶技艺的同时,也着力于提升茶农的茶文化认识——会对他们讲解蒙顶山的茶历史,鼓励各家各户茶农避免“内卷”,“告诉他们美美与共才能共同擦亮蒙顶山茶的金字招牌”。
“对于整个茶行业来说,文化表达与制作技艺也应该是相携相生,两个翅膀都健康,才能飞得更高。”也正是这样的思考和实践,让曾志东在《非遗里的中国》更加自信地展示出蒙顶黄芽的技艺和内涵。(本报记者 李寅峰)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