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精准把脉纾民困 开源引流润人心
——全国政协“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综述
调研组一行走访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必须充分激发全民的爱心、调动全社会的热情,使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地适应慈善事业出现的新情况,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优化慈善领域制度设计,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日前率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赴甘肃,围绕“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开展调研。
5天时间里,调研组深入嘉峪关、酒泉、张掖,重点调研当地慈善组织运行机制、公益项目实施成效及社会力量参与模式,着眼国家慈善事业发展大局谋划制度创新,为探索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实践路径。其间,调研组开展以慈善捐赠为主题的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协调中华慈善总会向有关方面捐赠运动衣物、常备药品及帮扶资金,助力民生改善和健康中国建设。
模式创新 善能涌动
6月的晨光洒向祁连山脉,嘉峪关市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明亮的教室里,康复教师杨顺兵正耐心引导3岁半的图图(化名)进行每日的言语康复训练。
“从完全回避到现在能够主动眼神交流,孩子进步特别大。”杨顺兵说,得益于嘉峪关市孤独症儿童关爱政策,服务中心配备专业评估系统,给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的同时,中心设有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并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服务,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协同助残的良性循环。
“在政府政策引领下,通过整合社会各界爱心资源,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残疾人服务新体系,实现了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和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在调研时表示,“这种创新实践让残疾人服务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稳定就业始终是最为迫切的民生期盼。当调研组走进嘉峪关市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大友嘉慈防护科技公司的就业工坊和生产车间,驻足酒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技能培训现场,一幅幅希望的图景徐徐展开——
心灵手巧的残疾朋友专注地缝制鞋垫、扎制灯笼、雕刻银饰、编织篮筐背包、生产劳保用品……这些特色就业项目不仅为残疾群体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更让他们在劳动中重拾生命尊严,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正是“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结出的丰硕果实。一次次面对面地真诚交流、手拉手地温暖相伴、心贴心地深情帮扶,如春风化雨般,汇聚起扶孤助残济困的爱心力量。
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李世杰表示,要创新运用“互联网﹢慈善”新模式,推动帮扶工作从单一物资援助向“物质保障﹢技能赋能﹢精神滋养”转变,构建精准对接、长效运行、温暖传递的现代帮扶体系,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滴灌,让每一个帮扶对象都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将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入帮扶体系,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远程诊疗、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让医疗帮扶成为温暖人心的重要纽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奚桓补充道。
基层筑基 善治生辉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正日益成为整合慈善资源与精准对接受助需求的重要纽带。
“我们就像社区的‘慈善管家’,左手牵着爱心资源,右手拉着居民需求。”当调研组一行来到酒泉市肃州区官北沟社区,枢纽型慈善组织“祯祥社”负责人鱼迪介绍说,该组织以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为本,链接辖区内外多种资源,融入应急救护培训、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项目,“让社区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正是这样接地气、有温度的创新实践,让“祯祥社”成为社区慈善领域的标杆示范。这一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于2023年联合发起的“社区慈善实验”试点成果,正在推动慈善事业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中国特色社区慈善发展路径。
“田园居老年服务队、‘北极星’儿童观察团……越来越多的居民志愿加入社区治理队伍,从‘需要帮助’转向‘想要付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刘永富在调研中发现,社区慈善的发展成效,其根本动力在于充分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以邻里互助为纽带,通过建立多元联结机制和培育合作文化,实现社区成员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路走来,从嘉峪关市嘉恒集团智慧小区的数字化治理实践,到酒泉市西峰镇红十字会基层救援观摩教学点的应急能力建设,再到张掖市甘州区泰安社区红十字会的公益服务创新,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深切感受到,“用社区人,办社区事”的治理理念正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
他进一步提出,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项目对接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与社区慈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需求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的协作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伙伴关系,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红十字与红新月常设委员会副主席王平表示,正如北京某社区通过“智慧助老”项目,将青年志愿者的技术帮扶与独居老人的生活需求精准对接,生动诠释了社区慈善“毛细血管”的独特价值。未来,随着“五社联动”机制的深化,社区必将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基层沃土和创新引擎。
人才深耕 善业长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这一重要论断在广袤的基层社会组织中激荡起强烈共鸣。
走进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快递客服专员梁兴俊正专注地接听客户来电。在这里,近百名像梁兴俊一样的员工或是行动不便,或是丧失体力劳动能力,得益于基地量身打造的无障碍工作环境和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通过“云端就业”实现自立自强,既减轻家庭照料压力,更重塑了人生价值。
“2017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基地落户张掖甘州区。”基地负责人刘韦评坐在轮椅上,以高位截瘫的亲身经历生动展现了慈善人才的核心素养——既有专业管理能力,又深谙服务对象需求。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完整的“培训—就业”支持体系,先后对1100多名残障人士进行网络客服培训,为2000人次残疾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帮助360多名残疾人实现稳定互联网就业,形成了可复制的残疾人职业发展模式。
这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让委员们直呼“振奋”。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调研途中遇到的基层工作者——这些来自高校康复专业的毕业生扎根基层开展助残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授人以渔”的现代慈善理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慈善事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支撑。”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将人才队伍比喻为“滋养慈善沃土”的源头活水,并提出建立“专业培养﹢实践锻炼﹢价值引领”的人才培育机制,让更多懂专业、有情怀、善创新的青年成为新时代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
“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是推动社会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三中学副校长贺颖春进一步提出,积极推动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加大培养慈善专业人才的力度。通过慈善从业人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通道等评价激励机制,“让专业人才在慈善领域有奔头、有舞台、有未来”。
文化润泽 善源流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这种崇德向善的精神之光,犹如丝绸之路上绵延千年的文明薪火,在陇原大地上传递着温暖人心的时代温度。
在张掖市儿童福利院,委员们看到脑瘫儿童从卧床到蹒跚学步,肢体残疾儿童从依赖到独立进食,背后是每名干部职工对孤残儿童付出的大爱与温情。
在张掖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肃南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委员们目睹银发长者与护工共话家常、空巢老人展露笑颜、失能老人重获尊严,背后是每一位护理人员对老年群体倾注的耐心与关怀。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三中学,委员们了解到莘莘学子反哺桑梓,青年才俊结对帮扶,背后是“饮水思源”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薪火相传的仁心善举,在张掖大地上蔚然成风,同样温暖着特殊教育领域的孩子们。
二十载如一日,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以“一对一”“多对一”的精准帮扶模式,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及困境儿童建立起温暖的结对关系,将“爱心妈妈”关爱行动打造为常态化帮扶机制。通过定期家访、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多元化帮扶举措,为特殊群体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星辰虽异,光辉同芒。我们要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的土壤,积极营造有利于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吕红兵期待,来自社会各界关心关爱的星星之火汇聚为“燎原”之势,迸发出勃勃生机。
从孔孟之道的“仁者爱人”到当代的“人人公益”,在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看来,慈善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仁爱精神,要鼓励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文化传播,培育优良家风,推动慈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生态和人文风尚。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寄予厚望。5天密集的调研,委员们步履不停、思考不止,深感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大家一致表示,要通过扎实调研反映真实情况,以务实建言服务科学决策,切实发挥慈善事业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方面的独特作用。
(记者 赵莹莹)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