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充分挖掘抗战精神内涵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发访谈
编者按: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如何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充分挖掘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研究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意义,建构中国自主的抗战理论知识体系?本报记者就此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郑大发。
加强对中华民族 从自在到自觉转型的研究
学术家园:您在201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一书,对中国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进行了深入研究。您认为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在今天具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
郑大发:我曾在这本书中总结出中国近代尤其是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留给我们的4点启迪:民族复兴不是汉族或其他某个少数民族的复兴,而是包括汉族和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复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中华民族的浴火新生和再创辉煌;民族复兴是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把民族复兴等同于文化复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国的大联合、大团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上述几点外,还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学术家园:您曾在全国政协委员线上读书活动中导读《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得到一致好评。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郑大发: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日本帝国主义从来都是以灭亡中国为目标,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侵略的,这在客观上教育了各族人民,大家都是“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其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全国各党派、各阶级、各民族都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促进各族人民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外,边疆的开发和战区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促进了西北、西南大后方地区经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这些地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新型民族关系逐渐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华民族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
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1921年成立不久即公开声明自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为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斗争,公开声明自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利益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并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第二次合作成为可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和领导下,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这就为中华民族实现转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把广大少数民族都团结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性。1938年,《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就将“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夷、番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确定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批判两种民族主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分裂中华民族的阴谋和罪行、争取少数民族上层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一系列动员少数民族积极参加抗战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动员下,全国所有少数民族都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并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强调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汉族和这几十个少数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一律平等,则为中华民族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充分挖掘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学术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作为史学工作者,您认为应如何做好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意义的研究和阐释?
郑大发:抗日战争研究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学术界团结起来、分工合作,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要求落实到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作为史学工作者,我要立足本职,将自己目前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的“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研究”和“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转型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就我的理解而言,这种转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第二,收复了自1895年甲午战败即被日本割去了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近岛屿。第三,获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了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第四,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从而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证。第五,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以上这五个方面的前四个方面人们谈得较多,相对而言第五个方面人们谈得较少。如果说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奠定这一转折点之基础的便是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学术家园: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孕育出了伟大抗战精神。如何充分挖掘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
郑大发:抗战精神产生于抗战时期,在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并从此迈向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新时代新征程,充分挖掘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宝贵精神财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精神脊梁;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为争取国家自立自强而顽强斗争的精神支柱;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恒久动力。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发展。
首先,要深耕历史场域,深化史料发掘与口述史、微观史等多维度研究,剖析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重大战役,还原抗战历史图景与精神谱系,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抗战精神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构建理论阐释体系。其次,要追溯文化脉络,深挖抗战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剖析其文化基因,结合中共党史探索抗战精神的创造性转化、阐释其形成逻辑与时代价值。最后,要聚焦价值内核,以严谨史论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捍卫抗战精神的历史真实性与价值正当性。在将精神内涵纳入国民教育全链条的同时,构建创新传播教育体系,借助影视、动漫、短视频等多元媒介具象化抗战故事,提升纪念馆等纪念载体的育人功能,在重要纪念日策划主题活动,实现抗战精神的代际传递与价值延续。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深化抗战研究
学术家园:深化抗日战争研究在史料挖掘、理论建构等方面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建构中国自主的抗战理论知识体系仍需要哪些努力?
郑大发:深化抗日战争研究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在史料挖掘方面,一些保存有大量抗战史料的档案馆并没有完全向公众开放,尤其是获取一些海外史料存在着一定困难;在成果转化方面,前些年“抗日神剧”泛滥成灾,如何将严肃的抗战研究成果社会化,充分发挥这些研究成果的社会教育功能,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视角方面,现在研究成果还需拓展国际视野,不只是就中国抗战而研究中国抗战,还要把中国抗战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研究,放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进行研究,特别是面对现有研究成果碎片化比较普遍的情况,加强对抗战宏大叙事的整体关怀,出版一套能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特色的大部头中国抗日战争通史。
建构中国自主的抗战理论知识体系。首先,要夯实史料基础,挖掘和整合抗战史料,并将其数字化。其次,要守正创新,即守唯物史观之正,创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之新,尤其是要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展开多维度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再次,要建立学术共同体,整合学界资源,集中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研究力量,建立跨机构的抗战史研究联盟,进行集体攻关。最后,要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创新研究成果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研究成果的教育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记者 张丽)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