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委员笔谭·抗战记忆 | 抗战时期上海地区革命文献的出版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委员笔谭·抗战记忆”专栏,请读者跟随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笔触一起走进历史,致敬先烈,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近代以来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民国时期上海成为工业化程度最高、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也是先进思想和文化传播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开展民国时期革命文献整理研究过程中发现,上海不但是当时全国文献出版的重镇、印刷行业的中心,而且是革命文献出版最多的地区。
任何行业的发展、变化都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出版机构和出版行业的发展深受形势发展、经济变化、社会稳定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也体现了近代社会发展的动荡历史。近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进步人士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探索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革命文献的出版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上海就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发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次以独立完整的单行本方式在中国出版。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的情况下,上海地区出版人仍坚持先进文化的宣传、传播工作,坚持进步书刊和革命文献的出版工作,并与延安知识分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图书出版都遭到了重创,但是这一时期上海地区革命文献的出版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抗战爆发初期,出版量增长达到了一个高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地区出版了《日本侵略我东北暴行之真相》《李顿报告书批判》等抗日图书。在文学方面,除继续出版鲁迅、郭沫若的作品之外,丁玲的《在黑暗中》《韦护》《一个人的诞生》《夜会》《水》,巴金的《复仇》《灭亡》《新生》,茅盾的《子夜》《虹》《蚀》等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文学作品也相继付梓问世。
抗战初期各地很多大型出版社、书局把上海作为印刷基地,由各地完成编辑组稿工作之后,在上海进行排版和印刷。这一时期出版的革命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动员全国各界人士联合抗日的抗战文献;二是各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著作;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论述。斯诺的《红旗下的中国》《毛泽东印象记》《西行漫记》等作品即在抗战初期面世,并多次再版印刷。
民国时期革命文献出版取得的成绩,是由各类型出版机构共同努力联合完成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出版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书店不仅承担书刊出版发行的任务,有些还承担了革命活动据点和联络机关的职能。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大部分出版机构被破坏,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仍在秘密组织宣传、出版工作。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又在上海地区创办了读书生活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以出版为武器,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活动,呼吁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于1936年,选题偏向于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法。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先后刊行了32版,是当时著名的畅销书之一。1936年,负责出版社运营的李公仆被捕后,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营和管理由共产党员黄洛峰、艾思奇等人负责,成为一个“战斗在白区”的出版社。根据“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统计,这一时期读书生活出版社在上海共出版革命文献60余种,这对于在国统区运营的出版机构而言已非常难得。193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出版了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三卷本《资本论》,这是近代出版史上《资本论》的第一部完整的中译本,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出版内容来看,上海地区革命文献主要有翻译介绍马列主义新思想的图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献、宣传抵抗日本侵略的文献、新文学和革命小说等。上海地区革命文献的出版既有阳春白雪的理论著作,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作品,较好地兼顾了宣传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大量出版物不仅满足了当时知识精英和革命进步分子从书籍中寻找理论指导、探寻革命方向的需要,也实现了在大众中宣传普及马列主义及其他进步思想的目的。这些文献为开启民智、促进先进思想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出版社,还是各种规模的商业出版社和民营出版社,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都呈现出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该时期上海地区出版了相当数量的革命文献,在宣传抗战、传播进步思想方面成效显著,在推动我国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出版。出版体现的是对文化、思想的选择,是该时代文化、思想得以传播的自觉过程。革命文献出版事业,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各界人士共同探寻并传播真理的不懈努力。革命文献出版,是中国共产党人同党外进步知识分子共同奋斗的理想表达,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 马静)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