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原创

驶向民族复兴的“中国速度”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掠影

2025年07月08日 08:0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正式通车,被称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第一个奇迹。

当年通车典礼上鸣响的那声汽笛,宣示着新中国铁路人踏上了奋起直追的赛道。

73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一列列复兴号如巨龙般飞驰在神州大地,澎湃创新动力,重构时空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情点赞:“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铁路路网规模、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并运营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先进铁路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复兴号”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高铁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中国主持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UIC)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系统性完善了高铁技术标准体系,中国铁路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加。

从无到有,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高铁用举世震惊的高速发展实现华丽转身,在造福中国百姓的同时,也为全球铁路发展贡献着东方智慧。

稳扎稳打跑出“加速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铁路技术还处于“绿皮车时代”,高速列车对中国而言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1997年4月,中国铁路启动第一次大提速,并开始高速动车组自主化研制探索。步入新世纪,面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高速动车组产业拉开快速发展的大幕。

2007年4月,全国铁路进行第六次大提速。那一年,“和谐号”动车组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当年,CRH1、CRH2、CRH5系列的时速达到250公里的动车组陆续投入运行,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当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实现了350公里的时速运营。这意味着,从北京到上海,全程的运行时间被缩短至4.5小时左右。这一速度,让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高铁总里程突破4.8万公里。

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一代代铁路人用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闯劲,让钢轨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延展成网,不仅跑出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加速度”,更用实干刷新着世人对“中国创造”的认知。

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突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是科技创新的体现。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为协同攻关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零部件超过4万个,其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背后,涉及20余个省份的配套企业,一车串联千企。

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科研机构、制造企业、高校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例如,齿轮箱作为“复兴号”的核心部件关乎列车运行的稳定与安全。过去,高铁列车的齿轮箱依赖进口,但通过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W350(D)齿轮箱,为“复兴号”动车组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高铁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2025年7月8日至11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将于北京举办,备受瞩目的CR450动车组将闪亮登场,其性能、智能调度系统等先进技术都将通过此次大会向全球展示。值得一提的是,CR450动车组列车运行时速提升到了400公里。

始于2021年的“CR450科技创新工程”由国铁集团牵头,联合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组成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其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技术牵头单位,组建了一支参与人数达210人、横跨七大专业的CR450科技创新工程关键系统研发和试验青年团队。

“CR450动车组在研制之初,即编制总体技术条件时,就将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舒适、更智能作为核心顶层目标,并进行了技术路径的分解和技术方案的论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说:“与CR400动车组相比,CR450车体重量减少10%左右;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和20%;牵引效率提升4%。”

在赵红卫看来,中国高铁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发挥国铁集团领军企业作用,组建铁路科技创新联盟,统筹国际国内市场资源,开展一体化创新,形成强大合力,自立自强,夯实技术创新根基,将技术创新贯穿产业发展始终,有效带动高铁全产业及上下游相关产业迭代升级。”

从民生福祉到全球共享

高铁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人的赋能上。在中国,高铁网络如同毛细血管,将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陆紧密相连。

目前,中国高铁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全国19个主要城市群均已实现高铁连通。无数人的通勤半径、生活空间因高铁而拓展。

透过今年7月发布的全国铁路新的列车运行图,记者还看到,亿万百姓正在“坐着高铁看中国”的便捷中触摸社会发展的温度——

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行,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城市联系更加密切;京哈高铁北京至沈阳段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行,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与首都间时空距离压缩;首次在北京至成都、北京至贵阳、上海至成都、上海至宜宾、太原至深圳间开行夕发朝至动卧列车,为沿线旅客商旅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对全球而言,中国高铁的经验更是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说:“中国高铁融合北斗导航与5G通信技术,实现全球首个移动闭塞控制,列车追踪间隔从3分钟压缩至2分钟,运力提升30%;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自适应油气悬挂技术,可推动CR450动车组设计时速突破400公里;‌牵引供电系统支持高铁在-40℃至55℃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覆盖全球80%气候区。”

谈及中外高铁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向,孙永才有很多期待。他说:“比如,在助力绿色技术产业化落地方面,中车株洲所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储能式永磁牵引列车,已在中东跨境铁路项目应用,能耗较传统系统降低22%。该技术有望通过此次大会平台向东南亚湿热气候区推广。”

中国高铁的技术和标准也在逐步走向世界。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由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自2023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以来,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运输安全平稳有序,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6月25日,雅万高铁累计开行旅客列车29778列,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超463万公里,成为印尼民众出行的重要选择。

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主题为“高速铁路: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的本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办,不仅体现了中国高铁在世界高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引领优势和积极贡献,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在铁路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高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以创新发展赋能美好生活,为世界高铁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报记者 刘彤)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