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奏响中国声音
在江苏苏州高新区的苏州民族管弦音乐厅,伴随着指挥家轻抬指挥棒,唢呐如泣如诉,二胡低沉呜咽,一曲《丝竹交响》在演奏大厅缓缓流淌开来。恍惚间,与乐曲一同降临的,还有一派姑苏好风光:太湖畔的船歌、寒山寺的悠悠钟声、深深庭院中的评弹、江南园林的四季流转……在音与景、视与听的和谐交响中,一场浸润了江南气息的民族交响盛宴,给场下观众带来深深的震撼。
这场在苏州演出了上百次的热门音乐会,如今,以江苏为原点,逐步走出中国、辐射世界,足迹遍布美国、俄罗斯、德国、奥地利等16个国家32个城市,也“圈”了一大批“国际粉”。
对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而言,繁荣发展的“密码”来源于其蓬勃的创造力——用本土化的故事、全球化的语言,向世界奏响中国声音。
“民族音乐中的‘民族’,代表的就是一种中国精神、民族气派。”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向记者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民族意识,将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发扬光大,同时和西方交响乐区别开来、凸显中国乐坛的独特定位,民族乐团应运而生。民族乐团天然带有弘扬民族性的使命,在《四季留园》《江河湖海颂》中,你能品味到苏州品质、江苏风格、江南韵味;在《和平之光》《征程·光明》中,能感受到吴越史诗的历史波澜与同心抗“疫”的时代交响。“中国音乐离不开中国大地和几千年的文明内涵,只有立足中华文化的底蕴和深厚沉淀,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旋律。”彭家鹏说。
千年中华文脉涵养了苏州民族管弦乐的根与魂,江南水乡的灵韵形塑了其独特的审美与表达。而真正走出中国、影响世界,则需要进一步融合创新,让民族音乐嫁接国际表达、叩击时代脉搏。
据记者了解,乐团采取中国乐器和西洋乐器融合,主打“中西结合”——沿用中国琵琶、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弥补西洋乐器缺乏弹拨乐声部的不足;用西洋大提琴和贝斯,改良中国传统乐器低音不足的短板。同时,与乐器厂合作对唢呐、笙等中国传统乐器进行改良,让原本擅长中高音的传统乐器,也有了低音唢呐、低音笙、中音笙和次中音笙,从而增强整个乐团的低音厚度和层次感。
“中国民乐是各民族融合的产物,自带‘交响性’。学习、借鉴西洋的形制,最终目的是为我所用,发出‘中国好声音’。”彭家鹏认为,音乐是不需要翻译的国际通用语言,民族乐团,就是用音乐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
承继历史,立足当下,在新技术新媒介活力奔涌的浪潮下,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也在不断探索尝试:融合朗诵、独唱、重唱等多元表达方式,与评弹、昆曲甚至摇滚跨界合作,和AI虚拟人协同演奏……在“出圈”“出海”后,持续追求“出新”“出彩”。今天的苏民管,一面植根传统,一面朝向未来;一面脱胎于江南,一面迈步向国际,超越了对西方交响乐的模仿或复制,而是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创作生态中不断生长出新的纹路。
从音乐到文学,从游戏到影视,中国文化“出海”之势浩浩汤汤。在立足文化之根与发出时代之声的交汇点上,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既需要在传承中打捞精髓,从脚下的沃土汲取文化滋养与灵感源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盈肌理、丰满血肉;更需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新的艺术元素,通过碰撞融合、创新创造激活其时代生命力,站在国际舞台自信舒展地表达中国叙事。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远播文明。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