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原创

天有不测风云,切莫“听风就是雨”!

——气象专家呼吁:营造风清气正的气象信息传播环境

2025年07月08日 10:2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李木元 王晶)近期强降雨集中暴发导致南方多地遭受洪涝灾害,一些人为了博眼球,发布自然灾害谣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公安部公布的8起涉民生谣言典型案例中,广西隆林“洪灾致12人死亡”等谣言赫然在列,相关部门已迅速辟谣。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对此表示:“气象信息本身与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密切相关,如果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公众,甚至耽误了应对灾害的最佳时机,后果极为严重。”

朱定真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媒体及各网络平台应共同发力,建立更加完善的气象谣言快速识别、及时辟谣和溯源问责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气象信息传播环境。“只有形成全民科学素养提升、信息发布有法可依、谣言整治高效有力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气象谣言的滋生空间。”

朱定真表示,虽然说“天有不测风云”,但对于公众来说,切莫“听风就是雨”。他从三方面给出建议:一是严格依据气象法发布气象信息。除了国务院所属的气象部门,个人不可以随便发布天气预报。公众若看到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天气预报,应保持警惕。其次,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时要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正规渠道发布的天气预报会有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因为天气预报会不断更正修正,公布发布时间能让公众了解最新天气变化。若信息中没有这两个要素,很可能是其他渠道传播的过时或不正规预报。此外,正规渠道的天气预报不会使用过多抓眼球、惊悚的词汇,新媒体传播中若出现此类词汇,公众应保持高度警惕,切莫轻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示,公众应从各级气象部门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获取权威的天气预报信息,对来源不明或非专业气象机构发布的信息要格外警惕。要注意核实气象信息内容。对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影响范围等具体信息,与官方气象数据进行比对,若细节模糊、量级不符,存在矛盾或夸大,就可能是谣言。“也可以借助专业工具或平台,对信息中的图片、视频进行甄别。如通过图片反向搜索,查看其是否为旧图或其他图片拼凑而成。”

朱定真最后提醒,夏季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季节,公众应及时关注权威天气预报信息,科学合理安排出行及生产生活,切勿盲信盲传未经证实的气象信息,做到科学防范、理性应对,共同守护安全的生产生活秩序。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