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教育强国建设委员说·聚焦联组会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

教育强国建设委员说·聚焦联组会⑮|“要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育人机制”

2025年07月08日 14:32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当下,高考已经落幕,2025年“强基计划”人才选拔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近年来,“强基计划”始终聚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期民生·教育版特别邀请委员与学者,共同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编者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高度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他看来,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拔尖创新人才本身又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替代”的。“要充分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戴立益开门见山地说。

“会有一些从事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而也有一些高等教育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中等学校生源问题。”纠正不正确认识,在戴立益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任何单独的教育阶段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要想提升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效,根本路径就是要进一步打通不同教育阶段的育人机制,保证相关工作的综合化、整体化、体系化。”

戴立益特别强调,要构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贯通培养的整体思路。“加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大学和中学、基础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稳定化协作。”

据戴立益介绍,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要枢纽的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也正在积极联系“强基计划”等招生改革试点区,探索拔尖人才评价、选拔新模式,并积极推进大中学校协作。然而,戴立益也在系列实践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当前,社会各界还广泛存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不一致的情况。如有将‘优秀人才’等同于‘创新人才’,将‘成绩优异’等同于‘拔尖创新’等误区。”

“厘清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是前提性工作。”戴立益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就是具备“创新”特质,包括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具有“自主性”“坚韧性”的创新品格、对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极致的兴趣等特性。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文件强调,要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2013年,中国科协及教育部共同启动了“中学生英才计划”。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

戴立益高度评价相关文件的引领价值,他表示,推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更加紧密衔接。“要为甄别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贯通的评价机制。应研制整体性的大中贯通培养的教育评价改革新标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甄别体系和技术指南,综合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甄别。”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拔尖人才选拔培养需破除唯分数论。应进一步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英才计划选拔、高考招生中的作用,以评价为指挥棒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戴立益补充强调,在拔尖创新人才多元选拔方式方面,还应做进一步探索,“不能让一些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被限制,甚至被埋没。”(记者 朱英杰)


培育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学者・观点)

程淮

创新人格或创造性人格是创新的动力和调节系统,在人类创新活动中起着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往往在创新的关键时刻、在重大抉择的关头,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是创新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高层次的创新潜能。培育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团队研究发现,我国儿童的创新人格特质主要体现在好奇心、想象力、敢为性、坚持性和优选性这五个方面,可以通过《儿童创造性人格倾向量表》进行评估。

好奇心是创新的源头,是探索未知的原动力。众所周知,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蒸汽顶开了壶盖十分好奇,于是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小时候看母鸡孵鸡蛋,自己也尝试孵小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儿童的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并逐渐内化为创新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经验中受到的保护、支持、鼓励和强化。拥有好奇心,才会发现世界的美妙,才会主动去学习和了解世界,特别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有随时去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情的勇气,迎接各种不期而遇的挑战,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拥有好奇心,才会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才会发掘出自身还没有被发现的潜能;拥有好奇心,才会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因此,好奇心是保持年轻的灵丹妙药。人生的最好状态,就是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之心。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是儿童尝试解释世界、改变世界、进而创造新世界的重要手段。想象力的本质是超越可观察到的现实的边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励他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想象和创造。例如,在幼儿园毕业季,我们发起了“给2049年自己的一封‘信’”的幼儿创意想象活动:到了2049年,祖国将变成什么样?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为家乡、为祖国做些什么?幼儿将自己的梦想以创意绘画、手工、故事等形式封存在“时间舱”里,和孩子及家长们约定,到了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华诞之时,再回到幼儿园看看自己当年的梦想是否实现?这不仅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更对他们进行了家国情怀的启蒙教育。

敢为性是创新的引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担当、乐于挑战全新的事物,是创新人格特质中的情感动力和社会性品质。在科学史上,不少做出创造性新发现或提出新观点的人,都曾遭受世俗观念的嘲讽打击甚至权威的否定。例如,“洗手法”是当下连幼儿园小朋友们都能熟练掌握的卫生方法。然而,在医学界还没有发现细菌可以致病之前,首创用洗手的方法降低产褥热的“手卫生之父”——奥地利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其革命性的思想把产妇死亡的责任归咎于不洗手就接生的产科医生而招致了权威人士的反对,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在悲愤中含冤死去……敢为性本质上是在正确价值观的驱动下,敢于追求真理的创新人格特征。而任何颠覆性的创新、“从0到1”的突破,都依赖于创新的敢为性。缺少敢为性,创新人才的创新潜能就不会变为现实。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鼓励创新、鼓励“拔尖”的精神环境,并进一步完善保护创新的制度。

坚持性是创新的意志品质。创新过程往往是艰难的,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的意志品质是创新人格中极为重要的特征。世界天才教育协会前主席兰祖利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具有三大特质:一是中等以上智力(处于前15%-20%);二是富有创造力;三是坚持精神。这三大特质都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坚持性的背后是对所做事情的热爱。AI时代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激发创新潜能,以“毕业即创业”为根本目标。教育的核心任务将转变为——为每个孩子找到并激发出他们所热爱的独特天赋。通过创新教育使他们成为能够开创自己独特价值的创造者,并引导他们将个人事业发展与民族复兴大业融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选性是创新的高级心理品质。优选性是笔者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庸智慧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性特征。优选性人格是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力图找到最优解决方案的动机、情感和意志特征,凡事总想着“既要……又要……”,力求找到双赢或多赢的创造性最优解决方案的人格倾向。优选性人格是一种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和生活态度,具有定向、引导、调节、强化等动力作用。正如我们既要学习“孔融让梨”的传统美德,对儿童进行“以德治国”的文化传承教育;又要学习“彼得与约翰分蛋糕”时制定公平规则的契约精神,对儿童进行“依法治国”的思想启蒙。如果儿童从小就培养这种人格特质,将会从源头上提高下一代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提高家庭和社会和谐的整体水平。

(作者系第十三届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明协会院士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首任专家兼学前创新教育分会会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