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架起合作互信的连心桥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侧记
7月4日,由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在辽宁沈阳举办。
本次论坛主题为“深化民间友好 推动可持续发展”,与会的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围绕友城交往与经贸合作、青年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平友好等专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就在“上海精神”指引下深化团结协作、巩固睦邻友好、维护和平发展、推动民间交往可持续发展达成一致共识。论坛发布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民间交往可持续发展行动共识》和《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及友好城市论坛沈阳倡议》。
系牢和平发展的民间纽带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4年来,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已发展成为本地区重要的安全屏障、合作桥梁、友好纽带和建设性力量。作为当今世界覆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上合组织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国家,团结协作、开放共赢、包容互鉴的全新合作模式,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区域合作的典范,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主席沈跃跃表示:“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优势,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一贯主张。”她指出,今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中方作为轮值主席国再次举办论坛,旨在进一步促进上合组织民间友好合作,织密上合组织国家友城合作网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她呼吁各方加强交流互鉴,增进睦邻友好,不断夯实上合组织长远发展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吉尔吉斯斯坦国务秘书伊曼库洛夫高度评价上合组织在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实践中的典范作用。他表示:“当前世界正经历全球和地区性的动荡,各国之间对话、理解与合作的缺失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民间友好与民间外交在应对时代挑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上合组织基于互信、互利、平等、共同发展的模式,为我们维护共同安全提供了重要路径。”阿塞拜疆国民会议副议长阿斯克罗夫同样强调,“在共同应对全球和平挑战时,民间友好文化、人道主义与人文对话,正成为建设持久和平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交流,更是一座坚实的友谊与理解之桥,将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杨万明回顾上合组织24年的发展历程,称其是“新型国际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他指出:“上合组织因安全之需而生,更因安全之基而兴。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冲突延宕不绝、各种挑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上海精神’越发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我们将继续与各方一道,发挥以民间友好推动各国合作的润滑剂作用,推动上合组织进入更加团结、更加协作、更富活力、更有作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理事长王贺胜分享了“健康快车”作为民间机构在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卫生健康领域民间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实践与体会。王贺胜认为,民间慈善力量在推动国际交流、增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首先,民间慈善力量具有广泛性,能够深入各国基层地区、偏远地区,惠及普通民众;在情感沟通上,民间慈善以关怀和爱心为纽带,拉近与受助国民众的距离,通过真挚的情感联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从持续性影响力来讲,民间慈善通过不断强化民间情谊,为国际交流奠定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成为政府外交的有力补充和延伸。”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引擎
论坛认为,地方合作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具有丰富内涵、深厚潜力和广阔前景。各国应秉持互尊互信、平等友好、互利共赢的精神,以论坛为契机,推动建立更多友好省州、友好城市,持续深化友城间经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青少年等多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渠道、提升合作实效,让友城合作成果更好惠及本地区人民。
辽宁省委书记郝鹏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近年来,辽宁与上合组织国家不断深化友好往来,在经贸、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他指出:“举办本次论坛,为我们搭建了增进民间友好、加强区域合作的桥梁纽带,也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辽宁形象的重要窗口。辽宁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推动友好合作,让上合大家庭的浓浓暖意代代相传。”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对论坛聚焦友城合作表示赞赏,他指出:“友好城市在地方、学校、文化机构、青年组织等各个层面建立起牢固的联系网络。我们乐见这样的友好关系不断拓展,这将有力推动构建一个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同体,为各国繁荣注入新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认为,“友城交往已成为助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协力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为解决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做出贡献,也将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新智慧和新思路。”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上海合作组织最富生命力的合作领域之一。对此,魏源送呼吁各方“以‘上海精神’为指引,将生态保护合作嵌入友城交往的血脉,通过技术共通、产业共兴、民心相通,打造上合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范式,让可持续发展的阳光照亮更多人民的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以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成果举例,她表示:“复兴号为全球高铁贡献了新的‘中国方案’。例如借鉴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先进成熟技术,研发了适应印尼运行环境和线路条件,融合印尼本土文化的雅万高铁动车组,被印尼人民亲切地称为‘Whoosh’,原意是高速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在印尼语中是‘节省时间’‘优化运行’‘可靠系统’首字母的缩写。”赵红卫认为,中方在运营经验、人才培养等“软实力”输出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在雅万高铁项目中,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推进雅万高铁本土化运营,中方与印尼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一大批印尼本地员工取得了任职资格并独立作业。赵红卫表示:“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同样应用到与上合组织的合作项目中,不断深化与上合国家民众的情感纽带和相互理解,共谋发展和未来。”
铸就命运与共的和平基石
论坛认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论坛支持中方今年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对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专职副会长张国良表示,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沈阳是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地方。80年前,中国人民与世界热爱正义的人民一道,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张国良认为,“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历史的坐标上锚定和平的方向。今天的中国,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深知,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长海指出,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这片英雄的土地每寸山河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镌刻着为和平而战的壮烈篇章。任长海表示:“辽宁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东北亚开放合作的前沿,有责任赓续伟大抗战精神的血脉,守护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有意愿与各国朋友心手相连,共绘合作发展的美好蓝图;更有能力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壮阔征程中贡献辽宁力量。”
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志寰表示,沈阳始终将传播和平理念、弘扬抗战精神作为重要使命。刘志寰表示:“近年来,沈阳不断加强红色地标建设,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等历史旧址,打造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的国际和平教育平台。未来,沈阳将以‘命运与共’的胸襟,以‘同赴和平’的担当,汇聚起不可阻挡的和平力量,共同开创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明天!”(本报见习记者 曾宇昕)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