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马相伯创建复旦公学

2025年07月09日 09:20  |  作者:邓涛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7月9日11版02)复旦公学的创建者马(7659395)-20250709090624

▲ 马相伯

创办复旦公学

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创办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校,今年是该校建校120周年。

据复旦公学创建人马相伯自述:“我们在吴淞看好了一座房子,是吴淞镇台的旧衙门,地方很宏敞,既远城市,可以避尘嚣;又近海边可以使学生多接近海天空阔之气。”他自任复旦公学校长,延请于右任、邵力子等任教;提出要办一所“和欧美大学教育并驾齐驱”的新式大学。

复旦公学以吴淞提督行辕为临时校舍,于1905年秋开学,惨淡经营,逐步打下了复旦大学的基础。1906年,马相伯应两江总督周馥之聘,至南京讲演君主立宪的主张。1907年12月他又应梁启超之请,参加立宪派组织的政闻社,任总务员,并为此专程赴日本。其间,校长改由他人接任。至1909年,马相伯复任复旦公学校长,同年被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

艰难起步、筚路蓝缕的复旦公学作为新式学堂主要参照西方学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大学体系。后依据《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办高等学堂本科,又附设预科。1909年改办为中学,学制5年。辛亥革命时一度停办。1911年末在无锡惠山复校,旋迁回上海。1913年成立校董会,修订学校章程,以研求学术、造就专科人才为宗旨。1917年改办大学,名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部分师生迁往重庆。1942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旧设文、理、法、商、农等学院。

“复旦之父”

1840年4月7日,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徒,幼年入私塾。11岁时,他到上海进入依纳爵公学(后改名徐汇公学)读书,其间学会了拉丁文和法文,数学和天文学同样学得不赖,颇受意籍校长晁德莅赏识。1872年,马相伯回到母校上海徐汇公学担任校长,并任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参与洋务运动。

1913年,马相伯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并任约法会议议员、总统府高等政治顾问、参议员,1920年冬退隐上海徐家汇之土山湾。1925年,他同英敛之创办辅仁学社。1926年任《天民报》总主笔。

九一八事变后,马相伯坚决主张团结抗日,被尊为爱国老人。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马相伯与沈钧儒、邹韬奋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翌年,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著文、演讲,勉励同胞。1937年出任国民政府委员。

1939年11月4日,备受光荣称道的马相伯,在越南谅山的幽居生活中去世。马相伯去世前两个月,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去世后两年日本对英美开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他没有等得及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

梁启超、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陈寅恪、胡敦复等近代中国思想、教育、政治领域的杰出人物,皆受教于马相伯。“吾师相伯的一生,学问、事业、信仰,其最终之目标在救国……在他的精神大厦含护之下,不知培养多少革命青年。”邵力子在《救国老人马相伯先生》一文中写道。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