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热点聚焦

一条路穿越两岸 青玉案照耀星河

——一位音乐诗人的中华血脉与世纪回响

2025年07月09日 15:0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709150231304

▲ 陈彼得

■对话嘉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

核心观点

2025年6月14日,台湾知名音乐人陈彼得在故乡成都安详辞世。陈彼得留下的文化和精神遗产,体现在他对两岸文化同源性的执着追寻,他的音乐始终流淌着“根在中华”的血脉;他的音乐世界里海峡两岸的文化差异被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消弭,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两岸同胞的心灵。

▶▶▶陈彼得的精神遗产体现在他对两岸文化同源性的执着追寻

记者:最近几天陈彼得先生的故去,在两岸引发的追思和怀念很多。您认为陈先生作为两岸跨世代的文化联结之桥,他留下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是什么?

唐桦:这几天当《一条路》《青玉案·元夕》在两岸的数字空间循环播放,当Z世代在抖音、B站等自媒体平台自发且密集地表达对这两首歌的痴迷,中华文化最坚韧、最有烟火气的传承已然发生。陈彼得先生作为两岸跨世代的文化符号,他留下的文化与精神遗产丰富而深远。

他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华语流行音乐进化史。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将古典意境与现代旋律熔铸一炉,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而真正让陈彼得成为两岸文化纽带的,是他晚年对中华古典诗词的音乐化重构,这是一场文化基因的激活实验。舞台上白发苍苍的他以“一把吉他﹢极简编曲”让《青玉案·元夕》突破年龄与地域壁垒,摇滚节奏包裹“蓦然回首”的东方哲思,电子音效勾勒“灯火阑珊”的视觉意象,使音乐文本从古籍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共鸣。他的这一艺术实践,为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后来网友们经常在微博自发推荐古诗词,求陈先生谱曲,陈先生也如“孩子般乐此不疲”地回应,形成从传统文本到现代谱曲,再走向大众传播的良性循环。

陈彼得的精神遗产,更体现在他对两岸文化同源性的执着追寻。出生成都、迁居台湾的经历,让他的音乐始终流淌着“根在中华”的血脉。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做中国人。这个东西是镌刻在你的血液里的,就是我们的本能。”他的音乐世界里海峡两岸的文化差异被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消弭,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两岸同胞的心灵。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寓言,从早期创作吸收摇滚、迪斯科等西方流行元素,到晚年回归古典诗词吟唱,完成了中华文化寻根的闭环。这种从离乡到回归的路径,隐喻着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主体的寻根之旅,也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心灵契合的路径。他留下的文化与精神遗产,必将持续激荡,照亮更多中国人寻找文化归属的道路。

▶▶▶他们的音乐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包容、开放、充满创造力的中华文明

记者:我们缅怀陈彼得先生。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台湾还有不少像陈彼得先生这样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的音乐人,当下两岸如何共同传承好这些“文化符号”?

唐桦:这样带有鲜明台湾文化人符号的音乐人弥足珍贵,不仅是台湾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者,更是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全球文化对话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们不仅需要这样的“文化符号”,更要心怀感恩地去守护好他们用心血浇灌的文化花园。

他们的音乐像是一座跨越海峡、联结感情的桥梁。陈彼得对中华文化根脉的追寻,音乐的光芒驱散了政治的阴霾,人们感受到的只有血脉相连的同胞情谊。在两岸关系错综复杂的当下,他们的音乐是最温柔却最有力量的语言,让“两岸一家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共同记忆。

以陈彼得先生为代表的这些音乐人,是展现中华多元性的灵动使者,让世界看到一个包容、开放、充满创造力的中华文明。他们用音乐告诉世界,中华文化不是刻板的典籍,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长河。台湾文化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中华文明星空中璀璨的一环。音乐的形式或许会不断更迭,但“陈彼得们”留下的文化火种永远不会熄灭。

▶▶▶两岸需要携手让音乐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流动血脉

记者:随着这些年在两岸几代人心中的“艺术大师”一位位远去,我们如何把“联结两岸的歌声”继续吟唱下去?

唐桦: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人一事的孤旅,而是一场生生不息的接力。要让“联结两岸的歌声”继续吟唱下去,两岸需要携手在人才培育、文化创新与传播革新等领域共同发力,让音乐成为流动的文化血脉。

传唱两岸的歌声,根基在于构建互补共生的人才培育体系。台湾丰富的流行音乐产业经验与大陆庞大的文化市场资源可以实现互补。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和扶持民间音乐人才,鼓励两岸音乐社团、工作室开展合作,设立“两岸音乐创客空间”,通过季度创作营、方言歌谣大赛等机制,让巷弄里的独立音乐人获得与滚石唱片等老牌机构合作的机会。这种“学院派﹢草根派”的模式,既能传承罗大佑、李宗盛时代的创作心法,又能捕捉Z世代的音乐表达密码。

传唱两岸的歌声,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两岸共享的音乐母题。两岸音乐人深入挖掘两岸共同的文化瑰宝,将闽南语童谣、客家山歌、戏曲唱腔等传统音乐素材,融入现代音乐形式中。同时,以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为题材,创作更多反映文化同源的音乐作品。让音符成为联结两岸同胞心灵的纽带,让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鲜活在音乐中完美交融。

传唱两岸的歌声,还需要在传播方式上革新。当两岸共同打造的文化音乐传播IP在抖音、YouTube等平台上亮相,当音乐创作挑战吸引着两岸青年纷纷参与,那些充满创意的短视频里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都是对两岸文化联结的认可与支持。而两岸联合举办的音乐节、线上音乐会,更易于自然而然打破地域的隔阂。当两岸的夜空被同一场音乐会的璀璨星光点亮,当千万人随着同一首歌轻轻吟唱,这股力量能驱散所有的误解与隔阂。

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众里寻他”的叩问,成为穿越海峡的文化罗盘;是让《一条路》的旋律化作代码,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衍生出千万条新的路径。

▶▶▶陈彼得先生艺术生命力的蓬勃生长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

记者:陈彼得先生虽然是最早将西方摇滚、R&B元素引入台湾流行乐坛的先锋音乐人,但因从小成长在台湾眷村,他的生命底色留下深刻的爱国印记。您认为最初的生命底色印刻,对艺术家一生的艺术创作有多重要的作用?

唐桦:陈彼得先生的艺术人生轨迹揭示了生命底色对艺术家的塑造,如同地质层对地貌的决定性作用。其艺术生命力的蓬勃生长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他以先锋之姿将西方摇滚、R&B元素引入台湾流行乐坛,又在晚年以中华诗词谱曲的方式深情拥抱文化根源。看似矛盾的艺术轨迹,实则源于台湾眷村这片特殊文化土壤的滋养。作为离散族群的文化飞地,台湾眷村宛如一座“微型文化共同体”,汇聚着大陆各地的方言韵律、民俗风情与传统艺术。大陆的历史文化、民间故事、传统艺术无声地滋养着陈彼得先生的心灵,使其在20世纪70年代将西方音乐元素引入台湾时,就巧妙地融入了中华文化的韵味。偶尔闪现的传统音乐节奏,歌词里若隐若现的古典意象,都彰显着他对本土文化的坚守。这种“西乐为表,中韵为里”的创作范式,就是台湾眷村文化浸润形成的审美本能。

在全球化浪潮与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当下台湾新世代音乐人虽拥有接触多元音乐风格的便利,却也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部分音乐人在多元文化的迷阵中迷失方向,忽视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挖掘。更有别有用心者蓄意制造文化隔阂,加剧了身份认同的危机。陈彼得先生生前曾哽咽坦言:“一提到台湾,我就痛哭。担心我们的亲爱的父老乡亲,他们有时候看不到真实的东西。”这种担忧折射出文化传承断裂的隐患,若任由文化根基流失,台湾音乐终将沦为全球文化浪潮中的无根浮萍。

但值得欣慰的是,仍有不少台湾音乐人在坚守文化传承之路。他们从台湾本土的民间音乐、戏曲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音乐形式巧妙融合,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作品。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延续,往往通过与本土文化的创造性交融来实现。真正的传承,并非复刻经典旋律,而是承袭陈彼得先生《一条路》和《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份文化勇气。(本报记者 修菁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