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建言立论 统战新语 双向发力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实践探索 委员自身建设

首页>理论>建言立论

进一步明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主攻方向

2025年07月10日 08:2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进一步明确战略主攻方向,深化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强化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以更加科学的规划和更加有力的举措,系统推动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全球产业链正经历“断链”与重组的深刻变革,发展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统筹优化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生产力布局,不仅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抓手,更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筑牢国家产业安全根基、培育发展新优势与新动能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刻阐明了生产力布局优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核心意义与深远影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进一步明确战略主攻方向,深化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强化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以更加科学的规划和更加有力的举措,系统推动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重大生产力不仅包括传统的制造业、能源产业等国民经济基础性经济部门,还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在技术创新、发展潜力和战略影响上都具有关键作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的现代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产业链虽完整,但关键环节仍存在被“卡脖子”风险,优化生产力布局可强化产业链“多点支撑、多极联动”的产业备份系统,避免“一域波动冲击全局”,增强产业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东强西弱”的不平衡态势依然明显。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可以有效打破“马太效应”: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还缓解了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化”问题;另一方面,东部地区通过“腾笼换鸟”聚焦高端制造与研发,实现产业层级的跃升。另外,我国生产力布局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生态”的结构性问题。优化布局过程中可同步推进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明确重大生产力布局所应遵循的优化原则。首先,坚持要素流动与空间适配相结合。我国要素流动仍存在一些壁垒,一些地方曾经设置地方保护政策,致使某些行业重复建设;劳动力流动受到户籍制度限制;资本要素由于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的资本生产率低于东部地区。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布局,统一市场规则,破除障碍。其次,坚持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生产力布局绝不是简单地将低端产业进行平移,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更需要注重技术迭代与人才引育的协同推进,通过制度性干预打破空间锁定,推动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分工协作在更广域范围内的重组融合,推动“转移即升级”,从而达成“整体高效增长”与“差距合理收敛”的统一。另外,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协同。生产力布局需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拉郎配”式行政干预。市场决定要素流向,政府则通过制度供给弥补市场失灵,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公共服务落差,通过“飞地经济”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中西部碳排放权、绿电交易等新型要素市场建设。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一项精准施策、多维突破的系统工程。首先,构建梯度转移新机制。重点发展“飞地经济”,探索“三位一体”推进体系,中央完善跨省利益共享机制,对产业承接地给予税收分成;地方政府破除招商壁垒,共建产业承接示范区;行业协会制定产业迁移指南。其次,强化创新网络协同布局。实施大科学装置“西进计划”,建立“东部研发﹢中试制造”体系,通过空间重组打通创新链堵点至关重要,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培育“内生型集群”,避免“移植型集群”水土不服的问题。再次,强化创新驱动与数字赋能。优化布局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推动科技资源“西移”;设立新质生产力培育基金,支持中西部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弥合数字鸿沟,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县域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广“数字化﹢特色产业”赋能模式,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进一步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区域发展共同体”。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试点实施“新质生产力优培计划”,完善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为生产力布局优化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徐晓明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