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河南洛阳市政协委员倾力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文化故事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6月13日,河南省洛阳市政协围绕“深入挖掘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召开专题协商会,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智库专家、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就充分发挥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碰撞思想、聚智献策。
从“华夏第一王都”的文明曙光,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推动的民族大融合;从隋唐时期万国来朝的开放气象,到丝绸之路、大运河串联的文明互鉴,洛阳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每一段传说,都镌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深刻印记。
“要深化对洛阳特有民族融合发展脉络的挖掘梳理,形成具有洛阳特色的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符号体系。”市政协智库专家、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邓辰辉表示。
市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赵楠建议,深度挖掘、保护和传承洛阳的非遗资源,生动诠释河洛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省政协委员孙国平提出,依托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打造集历史展示、学术研究、教育实践、国际传播于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基地,为全国提供“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现代价值转化”的“洛阳模式”。
“龙门石窟的每一尊佛像、每一条题记,都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流融合、相互学习的印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龙门石窟研究员、讲解员马丁将洛阳龙门2345个石窟、近11万尊造像、2800多块题记碑刻熟记于心,对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交融史如数家珍,他的讲解让各族群众在旅游的过程中读懂历史,感知文明。马丁建议,加强导游队伍建设,让每个景点都成为民族融合故事的宣讲台,让每名导游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
旅游业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洛阳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可感可触、可亲可及。
“重点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通过舞台艺术生动再现鲜卑汉化、丝路贸易等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市政协委员、偃师区政协副主席孙伯涵表示。市政协智库专家、洛阳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唐景录建议,可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吸引更多游客来洛阳感受历史文化魅力,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市政协委员、洛阳华和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总经理郭长君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多年,她建议,健全完善文旅IP保护与创新机制,深化跨部门协同治理,为挖掘利用古都历史文化资源打牢知识产权保护根基。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和市文物局负责同志先后作回应发言,表示将认真吸纳委员意见建议,将其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持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让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市政协副主席宗玉红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深化铸牢宣传教育,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推广,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深入人心。要进一步持续深度调研,系统梳理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民族融合价值,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本报记者 王有强 靳燕 通讯员 冯立培)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