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委员魏素莹:让少数民族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魏素莹(中)和非遗工坊的成员在文博会上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民族地区不能掉队。长久以来,各地各级政协委员发挥优势,深入地方,了解实际情况,积极建言献策,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积极作为,共同谱写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编者
刀法细腻流畅,将祥瑞寓意与雕刻艺术完美融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客家木雕;经裁皮、雕刻、染色等数十道工序,实用与艺术兼具的皮具;通过挑一压一的编织手法,编出鲤鱼鳞片的层次感,再以竹条塑形,安上彩绘鱼眼的竹编“鲤鱼灯”……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一届文博会深圳福田区展厅里,“深圳非遗生活——非遗工坊﹢产业整合﹢乡村振兴”展陈主题中展示的江西赣州寻乌县建设非遗工坊的成果格外引人瞩目。
“这些非遗工艺品非常精致,第一次见到,很喜欢。”“没想到一个县也有这么多非遗手艺,而且农、文、旅融合也做得这么好。”“这些竹编包很漂亮,准备买几个回去。”听着前来参观的游客给出这样的评价,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委员、深圳非遗生活文化公司董事长魏素莹很是欣慰。作为一家连续10次参加文博会的企业,魏素莹的目标正是致力于将深圳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社会资源与内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促进当地的乡村振兴。
从收藏热爱,到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
苗绣的百鸟衣绚烂如虹,水族的马尾绣飘逸似云,蒙古族王府刺绣庄重典雅……在深圳市深南大道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有一间“深圳非遗生活馆”。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非遗藏品、非遗文创艺术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有序陈列在馆内。
展馆的主人魏素莹用20多年的时间走遍全国23个省区市,深入46个民族聚居区、500多个村寨,拜访300多位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大量文献、文字和影像资料,收藏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非遗藏品,并在2015年创立了“非遗生活”这个民族品牌。
“与非遗结缘,还是早期我刚到深圳时,偶遇了苗族古歌传承人王安江。”魏素莹说,那时王安江老人家一路从贵州苗疆腹地徒步到广州,辗转又到深圳,只为传承和收集苗族古歌的原始资料。“当时我看到他在地上用一块土布摆了乌黑的银器、古老图腾纹样的服饰,都是我从未见过的。于是,我掏出身上所有的现金,买走了老人家地摊上全部商品。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我最廉价的收藏,也是最贵重的收藏。”
但随着各种收藏越来越多,魏素莹也意识到,对于非遗,停留在保护、收藏层面远远不够,坚守传统样式及表现形式已经无法让其继续发展下去时,就需要通过创新迸发出新的活力。
于是,魏素莹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非遗元素的新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销售。这不仅解决了代表性传承人的就业和创收问题,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对非遗的重视和关注。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被魏素莹视为“第二故乡”,这里的水族马尾绣深深地吸引着她。宋水仙是三都县的绣娘,坚守水族马尾绣手艺40余年,盼望马尾绣技艺能传下去、走出去。此时魏素莹带来了新路径:把刺绣应用到服装、包包、文创品上。
马尾绣在历史上一直是“布上刺绣”,为了能应用到更多产品上,在魏素莹的创新引领下,宋水仙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团队一起攻克“皮上刺绣”难题。如今,用马尾绣技艺制作的女士手提包已成为热销海外的“奢侈品”。而通过不断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水族马尾绣技艺也被成功推向高端市场,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在三都,许多外出打工的妇女都回来了,走进工坊后的她们喜上眉梢:“做刺绣能赚上钱,孩子们、老人们都欢喜,村里更热闹、更有活力了。工作家庭两不误,多好啊!”因此,魏素莹常常感叹,一根针可以创收,可以让绣娘回家,让留守的儿童不再留守。
从授人以渔,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今年5月6日,江西赣州寻乌县,由深圳对口帮扶的“深寻非遗工坊”木雕工坊、皮具制作工坊在“幸福小镇”正式开班了。
5月7日,同样由深圳对口帮扶的“岗背竹编文化村”竹编技艺培训班正式开班。项目通过立足当地原有的竹编非遗技艺,在当地培训一批可以熟练掌握各种竹编技艺并以此作为生产转型手段的“新农人”,借此为当地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这三家非遗工坊展开全面建设提升,由我们公司承担具体项目建设和运营工作,包括品牌打造和推广、工坊生产条件和环境建设、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工坊创新产品开发设计、工坊产品整合营销推广、非遗工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魏素莹介绍,公司将引入深圳的优质设计资源、市场资源、数字化资源等,与当地的非遗工坊无缝对接,最终打造出一批全国领先的示范性非遗工坊,为寻乌当地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与新农业态融合积极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为当地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近年来,魏素莹已经打造了多个借助非遗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为多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魏素莹说,自己已做好准备,要让非遗更好地以各种活态的形式走入市场,让非遗见于人、见于物、见于生活。
“在深圳做文化产业和品牌打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卓越的创新意识以及文化产业被列为深圳战略性产业之一,给予我们莫大的支持与助力。”魏素莹坚信,在这片沃土上,精耕细作必能实现“谷满仓”的美好愿景。
“我们希望重点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产业中来,打造一个为他们提供包括非遗技艺对接、品牌创新、产品设计、生产培训、市场对接等服务的‘非遗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培养一批既具有现代商业观念、又全心全意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新青年’‘非遗新农人’,为非遗生产性保护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更好地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事业。”(本报记者 白杨)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