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资讯
国家标准为民用无人机产业装上“导航仪”
人民政协网电(记者 高志民)民用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核心装备,其技术水平和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低空经济的发展质量。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自去年6月起陆续发布的民用无人机相关国家标准,如同为产业发展安装了“导航仪”,既明确了技术方向,又规范了市场秩序,实施以来,不仅为产业发展立下“规矩”,更成为推动低空经济破浪前行的重要动力。
《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从试飞条件、测试流程等方面划出“硬杠杠”,倒逼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强化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数据最有说服力:采用该标准后,相关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提升25%,城市复杂场景失控率直接腰斩。这意味着无人机在高楼林立的城区、电磁环境复杂的工业区飞行时,更能“稳住阵脚”。
而针对轻小型无人机的《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碰撞安全性要求》,则给“空中穿梭者”装上了“防护盾”。标准建立了0.25kg至25kg机型的碰撞伤害等级体系,明确6项安全试验方法。如今,符合标准的无人机在碰撞测试中,人员伤害风险指数平均下降40%—60%。安全性能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市场信心,部分达标产品销量同比激增115%,让消费者用得更放心。
对于民用大中型固定翼无人机这类“大块头”,标准的作用更体现在试飞安全与研发效率的双重提升上。《民用大中型固定翼无人机系统试飞风险科目实施要求》等两项标准实施后,150kg及以上机型的试飞事故率同比下降15%,试飞周期平均缩短20%,研制成本降低18%。中航工业的实践尤为典型,作为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其将标准融入研制流程后,某型民用大型固定翼无人机试飞安全事故率降低约40%,试飞效率提高25%,相当于用更短时间、更少投入,完成了更安全的试飞验证。
这种“降本增效”的效果,让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技术创新,加速了无人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商业化的步伐。无论是用于物流运输的大型无人机,还是用于测绘、植保的中小型机型,都能在标准框架下更高效地推向市场。
编辑:王凌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