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河南政协委员建言——
与科技“牵手” 让文物说话2345个窟龛、11万余尊石刻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国宝级文物《帝后礼佛图》浮雕,曾遭盗凿贩卖,流散海外。”省政协委员、河南品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巩文说,承接《帝后礼佛图》的活化工作后,通过大数据查阅海量文献,根据线稿和3D扫描数据,复原了43套服饰、100多套配饰,及浮雕中人物的姿态,让皇帝、皇后以数字化的方式“重逢”,用影像让国宝“活”起来。巩文认为,科技手段让文物“说话”,成为人们与文物“交流”的桥梁,建议推广“VR﹢AR﹢场景还原”的沉浸式体验模式,让观众感兴趣、能参与、有体验。
与现代科技“牵手”,甲骨文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展示,都进入新的阶段。省政协委员、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韩啸介绍,不久前,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在安阳师范学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甲骨文的考释、识认。他表示,将持续加强甲骨文活化,通过编写科普教材、创作文学作品、拍摄科普视频、动画制作等多种方式,让甲骨文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棋盘格局、夯土大墙、百亩麦田,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着力打造21个剧场、近千名演员演绎的“中原文明史诗”。“在推动戏剧大众化的过程中,科技成为重要助力。”郑州市政协委员、河南建业文旅公司总经理姚培介绍,以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的《幻城剧场》《麦子啊麦子》,让观众置身奇崛壮丽的交互场景;夜幕下,328米长的夯土墙化身动态画卷,《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与麦田光影交融,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创意驱动、科技赋能,才能将厚重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可触摸、可共情的体验,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生命力。”姚培表示。
“以数字化驱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风潮。”洛阳市政协委员、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刊表示,传统旅游消费是游客为“我来过、我看过”买单,新文旅消费是游客为“我喜欢、我体验”买单。他建议,打造互动性强、体验感足、传播性广的场景,树立“城市是最大的消费场景”工作理念,积极推动“景区﹢剧本”“非遗﹢民宿”“文创﹢公共空间”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实现观光体验、角色扮演、社交娱乐等体验的叠加。
文化为体,科技为用,融合创新,生生不息。立足丰富的文脉资源,不断创新文化体验表达,“老家河南”正奋力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王有强 靳燕)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