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保护华南虎的“野望”

2025年07月11日 10:04  |  作者:秦云 王惠兵 解艳华 钟红雁 张炜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华南虎是我国独有的虎亚种,被誉为“中国虎”。由于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联合国1996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首。1998年,福建省龙岩市率先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华南虎拯救工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华南虎繁育研究、野化训练等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华南虎目前的生存境况如何?如何进一步推动华南虎野化放归?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行业内的政协委员和专家。

——编者

《守护》 朱庆福 摄

《守护》 朱庆福 摄

6月26日,对于华南虎保护工作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位于福建龙岩梅花山的华南虎繁育研究所正式启用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华南虎野化训练基地,两只成年华南虎“薇薇”和“凛凛”先后从50平方米的饲养空间搬入1500亩的“新家”,首次被放入野化训练基地的适应场,开启了它们的“野外生存模拟考试”。这次华南虎搬家,不仅是它们生活空间的一次重大改变,更是华南虎保护工作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华南虎是全球虎类的“基因老家”

初夏的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气息和草木清香。中国虎园内,一只2个月大的华南虎幼虎正在和工作人员进行草坪“追逐赛”,虽然跑姿略显稚嫩却充满活力,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顺利跨过障碍物完成了本次训练。据工作人员介绍,从简单的“木桩攀爬挑战”、草坪“追逐赛”,到爬树、跳水,这些锻炼攀爬跑跳能力的游戏课程成为保护区内每只幼虎日常学习的生存技能。

历史上,华南虎曾广泛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在陕南、陇东、晋南等个别区域也有活动踪迹。它们把大片的山林视作捕食奔跑和生活的乐园,是名副其实的“百兽之王”。近百年来,由于人为猎杀、生态环境破坏等多种因素,华南虎数量急剧减少。截至2024年1月,“国宝”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已增至近1900只,华南虎濒危程度远超大熊猫。

“1986年11月,湖南安仁县发现一只野生华南虎幼虎被铁夹夹获。这是国家林草局的资料中,最后一次收到野生华南虎的报告,也是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野生华南虎。”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介绍,“现在我们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人工饲养繁育的华南虎了。”

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200多万年前,我国河南渑池生活着最古老的虎——古中华虎。1964年,科学家在陕西蓝田公王岭首次发现现代虎类的化石,此处含化石地层的年代约为110万年前,与今天的虎几乎一模一样。

“虎文化贯穿中华历史,虎被赋予神话色彩,是中国人的守护神和吉祥物。华南虎是唯一仅分布在中国的虎类,更是全球虎类的‘基因老家’。”福建省政协委员、民革龙岩市委会主委郑作俐表示。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中外专家认定为“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20多年来,在科学繁殖、人工育幼、生存技能训练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圈养华南虎共247只,其中,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已累计繁殖成活虎76只,成活率超过70%。”谈及近些年华南虎保护工作的成效,郑作俐非常欣慰。

基因困局亟须破解

虽然华南虎的种群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但其人工繁育工作面临着近亲繁殖带来的难题。

研究显示,华南虎仅有上海系和贵阳系两个主要“家族”。“现存圈养的个体全部是1960年前后捕获的6只野生华南虎的后代。”福建省龙岩市政协委员、民革龙岩市委会委员张炜斌告诉记者,“这相当于一个大家族近亲通婚,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幼崽死亡率高、先天缺陷多、体弱多病的问题会更严重,这将严重影响华南虎种群数量的恢复。”

据了解,华南虎种群主要集中在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上海动物园、南昌动物园等城市动物园系统,种源调配由中国动物园协会华南虎项目组负责。2018年《国务院关于严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活动的通知》下发后,项目组多次申请但并未获得华南虎调配行政许可,导致华南虎多年未进行种源交流。此外,由于各单位养殖华南虎的初衷不同,无法充分利用现有华南虎种群资源进行优质繁育。

华南虎种源调配的难题引起了龙岩市政协的高度重视。2023年5月,龙岩市政协成立了由市政协、市林业局、市民革组成的梅花山华南虎拯救工程专项调研组,并邀请福建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作特别指导,先后赴江西、广东等地学习考察。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保护和恢复华南虎种群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作为提案,由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全国政协,将华南虎保护工作的影响力扩大至全国范围。同年3月,民革龙岩市委会提交的《保护和恢复华南虎种群面临的难点和对策建议》得到省委办公厅的《福建信息》采纳,并上报至中央办公厅,为华南虎保护工作争取到更高级别的支持和关注。

“华南虎近交系数近年有所反弹,再不行动就晚了。”张炜斌建议相关部门在华南虎种源调配方面放宽限制,优先在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广东韶关华南虎园开展种源互配工作,根据华南虎项目组提供的配对系数将适宜配对的华南虎进行配对繁殖;加强与研究基因组学的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弥补华南虎基因缺陷。

“建议有关部门对国内动物园饲养的现存华南虎进行种群溯源,建立种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养殖单位的沟通交流,促进种源、科研成果、保护管理等信息共享和调配。”杨忠岐呼吁。

打造优质栖息地让虎踪再现

7月2日,梅花山繁育野化训练基地红外线摄像头首次拍摄到7岁的华南虎“薇薇”自主成功捕猎。“梅花山华南虎野化训练基地的启用意味着梅花山华南虎保护工作从原来的散养形式进入到野化训练、提升华南虎野外生存能力的新阶段。”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第三届野生动物救护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所长林开雄接受采访时表示,基地的启用也将填补我国华南虎野外生存资料空白。

野生虎是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之一,将人工饲养的华南虎野化放归,才能实现其生态价值,而这也是物种延续的最好方式。但“放虎归山”并非简单地将华南虎“放出去”,而是一项涉及科学保护、野化训练、栖息地保护等工作的系统性工程。

“华南虎的保护繁育工作承载着我们守护绿水青山的承诺,优质栖息地是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所在。”2024年,郑作俐曾提交提案建议将“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福建梅花山华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梅花山华南虎野化训练及其栖息地生态恢复研究,最大限度拓展华南虎活动空间,恢复规划区内的动植物多样性。

杨忠岐对此有同样感触。他认为,东北虎在我国也曾一度濒临灭绝,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有效保护和恢复了东北虎的野生种群,现在数量已达70多只。“这为华南虎的保护和野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期待华南虎的野外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在山林之间续写野性与自然的故事。”

杨忠岐还建议,下一步,可以选择历史上华南虎自然分布数量较多的地区,建设野化放归示范点,如湖南安仁县、湖北利川等地。同时,为确保遗传多样性,尽量避免同一动物园的华南虎放归同一区域,最好选择来自不同动物园的华南虎个体,以5—6只为宜。“保护华南虎不只是挽救一个濒危物种,更是在守护我国源远流长的虎文化,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敬畏和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得以延续。要像当年保护大熊猫那样重视华南虎保护工程。”

“保护华南虎,还要让爱虎、护虎、关注虎的意识根植在每个人心中。”张炜斌建议,打造“网红虎”潮玩IP,开发华南虎系列盲盒、动画;在梅花山基地创新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夜间观虎”“VR虎啸体验”等;加强国际传播,邀请外国友人观虎,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讲述华南虎故事。“让爱虎之心内化于情,护虎之责外化于行,方能守护华南虎永续繁衍,实现‘王者’早日归来。”(本报记者 秦云 王惠兵 解艳华 通讯员 钟红雁 张炜斌)


编辑:解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