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用爱点亮每一个归途
——青岛市政协委员调研青岛市民政局救助服务中心小记
近日,青岛市政协委员走进市民政局救助服务中心,求助窗口的电脑里,存着19年前的记录:“权某,湖北十堰,精神异常。”爱心室的旧棉被,还像裹着当年那个流浪汉的温度——那时,他只是“权某”,后来才知道,他叫权军(化名)。
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玉清回忆,19年前的夏天,工作人员扶起这个眼神涣散的男人,他说不出全名,只歪歪扭扭画了个“权”字。福利院成了家,工作人员一天天陪他说话,从只言片语里抠出细节,这些线索蕴藏着19年后的光。
今年1月,公安系统DNA比对传来消息:他或与湖北十堰小堰村权家有关。照片传到村里,年轻的权瑞(化名)捧着照片红了眼:“他像我走丢多年的堂哥!”
波折总在不经意间。权瑞父亲的DNA血样比对不符,大家却不肯停。再细聊,才知权瑞父亲与权军父亲是异父兄弟。“他小名‘石头’,脸上有疤,手指残疾……”权瑞话音未落,工作人员猛地抬头:“全对得上!”
视频里,权军盯着权瑞,认出了他是自己的亲人。工作人员三赴十堰,陪他访老人、翻旧照,终于等来村支书的呐喊:“是他!就是权军!”
5月,车开进村子,权军扒着车窗张望。能够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这个沉默了19年的汉子,忽然像孩子似的哭了。
座谈会上,委员们看着档案里从“权某”到“权军”的字迹,轻声叹:19年不放弃,终究让失散多年的人找回了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要让更多这样的故事有结局。
青岛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帅介绍,青岛市民政局救助中心以科技赋能救助工作,联合市大数据局搭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AI识别应用”平台。该平台依托图像识别与人员检测算法,已在全市10个区市布控3万路视频点位,通过“大数据比对+实地摸排”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临时遇困人员的精准定位,为巡查力量快速开展救助提供支撑。“小丛寻亲工作室”则以“五维立体”寻亲法为核心,结合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一年多来已帮助18名受助者成功寻亲,为14人落实落户安置,救助中心持续书写着助困人员“回家”的温暖篇章。
青岛市政协委员、市台属联谊会会长薛月海表示:“这19年的坚持,多像两岸寻亲的缩影啊!”他想起台属联谊会里那些泛黄的信笺:80岁的台胞带着模糊的乡音,说老家村口有棵老槐树,却记不清县名;七旬台属翻出父亲年轻时的照片,背后写着“青岛”两个字。“咱们权军的寻亲有DNA比对、跨区联动托底,可两岸寻亲缺了大数据搭台,多半要靠老人的记忆碎片、手写的家书残页,靠志愿者一趟趟跑档案馆、访老街坊。”薛月海的声音里带着感慨,“就像有人找了30年,从青丝找到白发,要是能像帮权军那样,给两岸寻亲架起大数据的桥,让老照片里的眉眼、模糊的乡音都能被技术‘记录’下来,等待或许能短些。”
“社会组织在应急响应和社会救助中起着关键作用。以街道为单位划分应急响应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联合队伍。建立民政、公安、卫健、社会组织等多部门联动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在权军案例中,若初期能接入社会组织的全国寻亲网络,可能缩短比对周期。”青岛市政协常委、市妇联副主席魏鲁华认为,“权军的故事揭示了社会救助的‘温度密码’——19年的坚持不仅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更需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撑和志愿者的人文关怀。青岛需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救助体系,让更多无助的人早日找到回家的路。”
“九三学社一直用科技搭梯子。”青岛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王波话锋一转,眼里亮起来,“不光要让救助热线被更多人知道,更该通过党派渠道推动全市热线整合,让青岛都市圈的救助信息像活水一样流起来。”
“你看权军,19年才盼来一句‘回家’。”王波望着窗外感叹道:“要是热线通了、识别灵了、捐助活了,像他一样的人能早几年回家。”
委员们的话落进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心里,像给19年的守望添了把薪柴——科技搭桥,跨区联动,社会加力,用爱点亮每一个归途!或许下一个寻亲故事,能短些,会再暖些。(陈小艳 陈笑蔚)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