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梦回廊桥:一场穿越时空的读书会

2025年07月11日 16:3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为纪念兰溪籍著名战地记者、作家曹聚仁诞辰125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6日下午,以“梦回廊桥,耕读蒋畈”为主题的兰溪市政协“书香化心香”阅读推广活动在他的家乡——兰溪市梅江镇聚仁村通洲桥畔举行,通过对曹聚仁代表作《蒋畈六十年》的阅读,穿越时空对话,让古桥、古村与现代文化交融,历史与未来在书香中碰撞。

寻根溯源,触摸历史的厚度

“桥头一觉黄粱熟,叱石非羊世事麻。只有梅溪留不尽,古樟丛柳乱归鸦。”通洲桥,曹聚仁笔下的重要文化地标,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蒋畈人的记忆,见证了无数风雨与变迁。活动现场,兰溪市政协书香领读人陈兴兵在桥上为当地学生讲述有关曹家三代艰苦创业的故事,阐述金华学派“蒋畈精神”的深刻内涵。1902年,曹聚仁父亲曹梦岐在蒋畈村创办了兰溪第一所新式学堂——育才学堂,以“即知即行学做真人”为校训,让女子与穷苦人家的孩子同享读书的权利,先后培养了三千名优秀学子,改变了穷山沟愚昧落后的面貌。曹聚仁以笔为刀,在书的年轮上刻下了这段难忘而深刻的荣光岁月。听众们通过聆听“蒋畈往事”,感悟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坚实足迹。

微信图片_20250711172132

桥上行人络绎,桥下流水潺潺。在“廊桥岁月问一问”环节,通洲桥建桥者的后裔王永良、陈马烈作为文保员,向大家讲述了通洲桥的建桥历史和护桥故事。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还原了当年建桥的艰辛与智慧。每一砖一瓦的搭建,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汗水与心血,每一次护桥的努力,都见证了蒋畈人对家乡的深情。现场听众被故事深深打动,不仅看到古桥的建筑之美,更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与精神,这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蒋畈人精神的象征,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读史增信,感受文化的温度

《蒋畈六十年》一书讲述的是自太平天国后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六十年间几代蒋畈人在乱世中艰难求生的历史。“穷秀才”曹梦岐以“一介书生”的身份,秉持普及教育、开通民智的理念,创办育才小学。他以实践躬行、死而后已的精神,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乡土中国变革史。浙师大行知学院文学院融媒体研训社的暑期实践队队员们带着小朋友们围坐桥头,朗读书中的精彩章节。他们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诠释着蒋畈人的蒋畈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活的烟火气。

微信图片_20250711172138

朗读声中,曹氏家族的故事仿佛在眼前重现。曹梦岐为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而四处奔走,曹聚仁书写真实的人民抗战史,奔赴抗战前线,记录了民族血泪抗战史。家住梅江镇的汪安新听说市政协举办此次活动,早早地等在现场:“听了这些故事,更深入了解到蒋畈精神,真的很自豪。”

三代同框,仰望精神的高度

乡野风物入画来,童心妙笔绘未来。活动不仅吸引了成年人的参与,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通州桥的建造历史和曹聚仁家族的故事。”行知小学的学生周青蓝兴奋地说。活动还设置了“乡野风物画一画”“未来梦想写一写”等后续环节,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笔触,画出他们心中的聚仁村美景,用诗歌、散文或童话的形式,写下对聚仁村未来六十年的畅想。

祖孙三代同框,共读岁月的沧桑,见证文化的传承。作为政协书香领读人、浙师大行知学院文学院院长俞敏华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读书活动能走出书斋,在风景秀美、古香古色的廊桥上举办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地域历史与文化的魅力,更让先辈的智慧与人文精神在阅读和分享中得以延续。”

此次“以桥为媒”的文化盛宴圆满落幕,也开启了兰溪“书香政协”建设的新起点。今年以来,兰溪市政协创新开展“阅读2025·书香化心香”读书活动,依托崇学书房、书香驿站、书香文旅、“我在李渔稻田读书”、跟着书香游兰溪等系列场景活动,构建起多元化书香矩阵。通过倡导委员减少碎片化阅读、回归深度阅读,推动形成“以书香浸润履职智慧、用阅读凝聚奋进力量”的政协学习新风尚,也为兰溪塑造更响亮的“文化品牌”,助力文化建设道路上不断迈进。(陈兴兵 叶欢)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