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四川省政协委员——
以数字技术“点亮”文化之美“四川省文旅产业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仍然不够,新业态供给不足,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还不够。”在近日召开的四川省政协常委会会议现场,不少常委围绕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沉浸式文化产品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大熊猫不仅凭借黑白相间的可爱外貌、憨态可掬的举止在全球‘圈粉’无数,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省政协常委姚鹏辉认为,大熊猫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要整合四川自然资源与香港创科资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两地明星熊猫行为数据,分析海内外市场消费者喜好,将川剧变脸、三星堆神鸟等元素融入熊猫形象,制作特色精品熊猫IP。同时,优化大熊猫品牌形象建设与传播策略,加强塑造大熊猫和平友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用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四川故事。
四川历史文化悠久,道教文化、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而神秘。如何以数字技术“点亮”文化之美?
省政协常委何苹认为,要加快对四川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等核心资源进行数字化建模与重构,并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文物深度解读,激活资源“转化引擎”。如运用生成式AI复原蜀王宫等濒危遗产,构建智能交互式虚拟博物馆,形成虚实共生的文化体验空间;针对川剧、蜀绣等非遗开发AI创作工具,在文创设计、数字游戏中融入动态蜀绣纹样、藏戏数字藏品等创新形态,构建传统基因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文化创新链……
来自民盟界别的委员们通过深入调研,针对非遗传承链条存在“断裂”风险、非遗产品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和短板提出多条建议:建设四川非遗数字博物馆、打造非遗传承人AI数字分身,通过体感技术与多模态交互提升沉浸式体验,在4A级以上景区设置感应式非遗形象物、AR地标,让群众身临其境感受非遗历史,实现非遗沉浸式“全息传播”。加快开发非遗数字藏品、VR非遗体验等新场景新应用,积极布局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文创、非遗﹢时尚等新业态,实现非遗产业链“融合发展”。
“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文旅融合发展新机遇,四川省亟须从战略布局、产业升级、科技融合三个维度,提升文旅有效供给,打造新兴支柱产业。”焦杨常委认为,要鼓励四川文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数字文旅技术创新,发展云旅游、元宇宙等新兴业态;设立文旅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孵化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文旅科技标杆项目,打造更多新兴业态。
会后,这些真知灼见被送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
随后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培育壮大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创意、网络视听、超高清视频、科幻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带动力的产业集群。(本报记者 韩冬)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