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厦门市政协委员——
让科技助力闽南文化保护作为闽南文化重镇,厦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侨乡、海洋基因,闽南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承。当前,厦门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为契机,厦门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探索文化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之路,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和综合竞争力,更高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厦门多举措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络交流,取得良好效果,但针对年轻侨胞群体的文化创新举措不足。”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厦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杨军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拉近与年轻侨胞群体的距离。深挖宗亲乡亲及祖地文化内涵,制作文化科普视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向侨胞传播。在文化场馆、博物馆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侨胞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地的历史场景、传统生活方式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文化传播,开设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祖地宗亲文化、祖屋宗祠修复等短视频、图文信息;邀请年轻侨胞群体通过网络与家乡互动。开发祖地文化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或小程序,方便年轻侨胞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祖地文化。
“闽南语作为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方言,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但当前闽南语在保护和传播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使用率明显降低。”厦门市政协常委、厦门理工学院教授王朝晖呼吁,通过AI赋能,推动闽南语保护和传播。闽南语是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7000多万华侨华人的母语,也是闽南文化的根基。在调研中,王朝晖发现,扩大闽南语语音词条输入的库存量和多样性是促成AI技术应用的关键。因此,建议政府引导开发有助于闽南语保护与传播的产品,如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导航软件开发闽南语语音包;利用AI技术,为闽南语的歌曲、电影、小说等文化作品传播提供更广泛的平台和渠道;通过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设计针对闽南语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中心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针对当前闽南文化运用新媒体手段较少、数字化和年轻化表达方式滞后等短板,厦门市政协常委、民盟厦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敏沁建议,推进闽南文化数字化保护,完成南音、木偶戏等项目的全息影像采集,建立全球首个闽南文化数字资源库;推进闽南文化数字化运用,开发闽南文化元宇宙平台,打造虚拟庙会、线上南音剧场等场景;引入AI作曲、数字文保等前沿技术,培育文化科技融合体;推进闽南文化数字化传播,打造系列短视频;探索NFT数字藏品交易,发行“闽南非遗数字护照”,拓展文化贸易通道。通过科技赋能,将闽南文化建设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示范样本、全球闽南人的精神原乡。(本报记者 照宁)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