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建言立论
回应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是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收录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主旨演讲回顾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用三个“深刻认识到”总结共建“一带一路”的宝贵经验,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对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这一论述“一带一路”建设的经典文献,同习近平主席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其他重要论述一起,立足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新变化,着眼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构成阐释和指导共建“一带一路”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大创举的理论体系,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刻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蕴含着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 顺应时代潮流的世界发展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和发展问题相关”。发展是解决世界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发展的倡议,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着眼于建设发展之路、繁荣之路,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体现了关于当今世界应该有怎样的发展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中国主张。
实现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这一世界历史理论以来180年的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一方面,人类同处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不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尽管逆全球化不时泛起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浪花,但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世界日益成为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共建“一带一路”基于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历史大势的科学判断。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进入相互依存时代,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世界才能更好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安全也才有更好保障。把他人发展视为威胁,把经济相互依存视为风险,不仅不会让自己发展得更快,反而只会孤立和落后于世界大潮。正如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指出:“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不仅让“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也让发展洼地成为繁荣高地,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实现高质量共建。历经十余年探索和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不断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主席演讲作出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郑重宣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重要指导原则,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从构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到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从推动科技创新到促进绿色发展,从开展务实合作到建设廉洁之路,从支持民间交往到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八项行动”描绘出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新发展的蓝图,也体现出对共建“一带一路”所面临新形势以及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深刻把握。早在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就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加快“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着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加强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精雕细琢的“高质量共建”将推动“一带一路”这一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和世纪工程行稳致远。
▶▶▶ 引领历史进步的全球治理观
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均以党的文献形式确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理论地位。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的标识性概念在全球治理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既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也是当代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商共建共享既是“一带一路”建设所秉持和践行的原则,也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观;“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指向,也是当代中国全球治理观的价值定向。
倡导多边主义秩序观。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习近平主席指出:“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共同维护。”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全球事务大家共同商量,治理体系大家共同建设,治理成果大家共同分享。就共建“一带一路”实践而言,“共商”就是沟通协商,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差异;“共建”就是共同参与,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广泛参与、持久推进的局面;“共享”就是互利共赢,让各方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呈现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新形势。“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如果说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合作共赢则是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正如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在这方面,大国更要有大的样子,引领世界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共赢。“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世界提供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公共产品。
▶▶▶ 昭示世界未来的人类文明观
在根本上,“一带一路”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根植历史,面向未来。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形成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对这一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传承、弘扬与光大。2000多年前,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开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1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人类文明交融新时期。面对当今世界种种挑战,顺应世界人民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关切,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赋予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以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作出共建“一带一路”这一推动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重大决策。正如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借鉴古丝绸之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鲜明体现。“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厚德载物,不断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中华文明故而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经久不衰、创造辉煌。人类文明史就是一幅各种文明交融绽放的画卷。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指出:“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作为回应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描绘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愿景,昭示着不同文明书写美好未来的前进方向,必将不断推动绵亘数千年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不断拓展世界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
(作者周树春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