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广西南宁市政协建言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清晨,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的李阿姨把孙子送到社区托育中心后,转身就到隔壁的长者饭堂享用早餐;午休后,她约上老姐妹在社区活动室唱歌跳舞;傍晚,智能手环提醒她该吃药了……这样温暖幸福的场景,有望在南宁更多社区成为现实。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民生冷暖的“晴雨表”。近日,南宁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加快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这一民生课题,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企业代表与政府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社区资源整合、智慧化建设等热点问题集智聚力,共绘家门口的幸福蓝图。
为摸清实情,市政协主席杨维超率专题调研组前往先进地区学习借鉴经验,并深入南宁市6个城区18个典型社区开展调研,收集居民意见建议300余条。调研显示,近年来南宁市在推动公共服务下沉社区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市273个社区已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15分钟生活圈”50个,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65个、长者饭堂4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8平方米。在居家养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方面成效明显,成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通往“家门口的幸福”之路,仍有一些“堵点”待疏解。
“我们城区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了不少,但高质量运营的不多。”江南区政协主席李海波道出基层困境。“有的长者饭堂因为选址不够便民,或运营成本压力大、财政补贴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难以维系,老人们热切期盼的‘暖心饭’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些来自基层的痛点,正是委员们建言献策的焦点。
“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开展社区服务设施场地‘攻坚行动’,明确各方责任,有效整合分散的资源,让社区治理服务的‘毛细血管’真正畅通起来。”市政协常委赖承略建议。
市政协常委梁航琳提出,要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例会,重点协调解决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南宁威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认为,可充分挖掘国有平台公司持有的闲置场地潜力,将其转化为居民急需的嵌入式服务空间,变“沉睡资产”为“活力源泉”。
市政协委员赖颖华呼吁:“探索老幼共养新模式,打造社区普惠型‘一老一小’综合服务体,实现空间和功能的灵活转换、资源共享,让照护更贴心、资源更集约。”
市政协委员周银河描绘了“数字赋能”的愿景:“推动各社区嵌入式服务中心接入全市统一的智慧社区平台,让便捷服务‘一键直达’。”
参加会议的市委常委、副市长郭伟表示,市政府将认真研究吸纳协商建议,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的有效模式。
杨维超表示,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发展理念的关键抓手,对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意义重大。要抢抓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突出特色,打造“邕有幸福”品牌。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持续关注工程推进,开展调研、视察和民主监督,了解群众需求和困难,助推问题解决,彰显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担当。(李艳明 粟丹 肖亮升)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