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访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

2025年07月14日 10:00  |  作者:杨岚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从东北抗联的林海雪原斗争到华南游击队在敌后的艰苦战斗,从太行山区的民兵自卫到江南水乡的百姓支前,我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独树一帜,其动员人民规模之广、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程度之深,堪称历史之最。

●新时代我国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依然要注重激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记者:我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很多,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点?

韩庆祥: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人民性。我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独树一帜,其动员人民规模之广、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程度之深,堪称历史之最。在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多以正规军的大规模会战为主,虽然也有民众的支持,但远不及中国人民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人民战争,从东北抗联的林海雪原斗争到华南游击队在敌后的艰苦战斗,从太行山区的民兵自卫到江南水乡的百姓支前,亿万民众参与抗战,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壮阔景象。

另一方面,抗日战争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民群众视为战争胜利的根本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为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更以其智慧和勇气,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战斗形式,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资源条件,创造出这些巧妙的战法,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有力地诠释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人民性”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首先,体现为战争的正义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正义战争,这一战争目标与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和平、摆脱奴役的根本利益相契合。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举抗日大旗,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使得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抗战中,为了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而战。其次,表现为广泛的群众动员与参与。中国共产党深入基层,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发动等方式,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等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从动员农民参军入伍,到组织妇女做军鞋、送军粮,从青年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到海外侨胞捐款捐物,各阶层人民以不同方式参与抗战,形成了强大的抗战合力,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广泛参与性和强大凝聚力。

记者:在新时代背景下,您认为“人民性”这一理念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性”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有哪些新的时代特征?

韩庆祥: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新时代群众路线始终坚守“人民性”的根本立场,是对抗战时期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延续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无论是革命年代的“为人民解放”,还是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都将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诉求,精准施策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本质上是群众路线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当代实践。另一方面,延续了“依靠群众”的力量源泉,正如抗战时期依靠人民群众取得胜利,新时代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依然注重激发群众主体作用,比如“枫桥经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实现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与抗战时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解决问题的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群众路线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的强大生命力。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时代群众路线在内涵、形式和载体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在治理维度,从“动员群众”向“赋能群众”升级。过去群众路线更多体现为通过政治动员凝聚力量,新时代则更注重通过制度设计保障群众参与权、表达权,推动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共治”。例如,“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设计,让群众在基层治理、政策制定等环节有更多实质性参与,如浙江“民主恳谈会”、北京“接诉即办”机制,使群众诉求能直接进入决策流程,这是对群众路线中“集中群众智慧”的制度化发展。

在技术层面,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群众路线的新通道。传统群众路线依赖面对面调研、信访等方式,新时代则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在价值目标层面,从“解决具体问题”向“实现共同富裕”升华,新时代群众路线不仅关注群众的即时需求,更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战略,系统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新时代群众路线既守住了“人民至上”的根与魂,又根据时代需求拓展了实践路径,体现了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记者 杨岚)

编辑:廖昕朔